第四章 应天(二)
言论也开明些,所以如陈东终日般直言直语也无人追责。加上他为人仗义,又敢作敢为,所以便被推举为平民派首脑。

  平民派中人大多出身贫苦,唯一能翻身的道路只有科举,所以日常读书无比刻苦。周允的表现放在众人里只能算是平常,而且他在众人里年纪最轻,吃饭做事都跟在别人后面,众人自然的把他当做小弟看待。

  周允也从同学口中得知了一些赵先生的消息。那赵先生原是书院监丞,崇宁年间官学改革,三京的官学各留司业一名,所以赵先生便被撤了职。不过赵先生本可以调去外地做官,不知为何却选择留在了书院,并坚守到现在。

  熬了几十年后,赵先生便成为书院中资历最老之人。整个书院的人都要卖他几分面子,而且书院出去的学生基本都是做官,所以他在朝堂中关系也很深厚。

  赵先生并不讲学,平日都是管些书院中的运营诸事。诸位教师和学生都受过其恩惠,见到之后都会恭恭敬敬地喊声先生好。

  周允本以为他是个贪财之人,不想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就以前做过官这一点就远胜与自己,于是他便如大家般对其保持恭恭敬敬的态度。

  周允待到第三日才逛遍了整个书院。书院有学生五百,大讲堂十余间,学舍两百多间。书库中有藏书几千余本,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足以和宫中书库相媲美。

  周允暗叹真是来到了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于是除了听课吃饭,他便都泡在了书库之中。书院百年来培养的学生早就过万,库中书籍早被人翻得纸张发黄,就连地面也被磨得发亮。周允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些,心道:这里的每一本书不知道多少位名人读过,自己能够站在此处真是三生有幸。

  应天书院不但不收学费,还对学生有生活补助,周允入学便分了月钱两贯。书院吃住都是免费,并没有花钱的地方,周允便攒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虽有朝廷每年都有拨款,但书院运营起来仍需靠自己的产业。真宗年间应天府便在城南给书院划了十倾良田,书院为了让学生多体验民间疾苦,所以学生们每七日便要去田间劳动一次。第五日周允正好赶上了第一次例行劳动。

  书院也知道学生里存有派系,所以上午安排了留学生与公子党一起下田,下午才轮到平民派众人。

  虽然平民派学生大多家境平常,却基本没干过农活,所以都把下田劳动当做出门放风。据说那帮留学生行事更为夸张,每次例行劳动结束都会跑去酒楼喝酒。

  书院自然知道这帮学生的作风,所以另雇有农夫打理田间事务。

  周允见同学们干了不一会儿便跑到田边聊天去了,甚至有几个大胆的学生还悄悄溜回城去。

  周允初来乍到,不敢太过张扬,只好老老实实地待在田里劳作。先前他未干过农活,不一会儿就累的浑身酸痛,便也想去田边歇着。但他忽见不远处一位老农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却仍在吃力地挥舞着锄头,心生怜悯,便走了过去。

  周允道:“老爷爷,您先去旁边歇着吧,这些地就由我来帮你锄。”那老农眼睛不太好使,见周允是书院装束,以为来了监工,连忙道:“大人,这可不敢。”周允笑道:“我是书院学生,可不是什么大人,今日过来也是为了耕田。”老农仍是不信,牢牢地握住锄头不放手,道:“你这是不让我在这干活了么?”

  周允笑道:“我可没有这个本事,刚才在那边见您锄的无比吃力,便想过来帮忙。”老农指着路边众人道:“您是读书人,怎么能做这些粗活,还是去和他们一起聊天吧。”

  周允道:“爷爷不必高看我们,书院组织我们这些来田里劳作,就是想让我们体验下农活的不易,日后若能登上朝堂也好为百姓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