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对答如流】

  席书只是随便考教学童,没想到会论及江山社稷,他正色道:“人民终日不可饱食,此食之者众矣。”

  王渊指了指天上,又指了指地下:“确为食之者众矣。”

  席书默然思考。

  两人说的都是“食之者众”,但席书是按照朱熹批注来理解,认为当今百姓吃不饱饭,是因为官员贪腐所致。而王渊认为不但有官员贪腐的原因,还有人口增加,土地却不变的原因。

  席书的学问很过硬,他很快便说:“朱子亦言,此因有土有财而言。”

  嗯,朱熹也看得很明白,之前那番大道理,都建立在国家有钱有土地的基础上。

  王渊质问道:“若国家缺土少财,游民就该弃之不顾吗?吾观贵州城外,无籍者甚多,皆为游民。当此情形,量入为出,或可用之舒矣,然游民生活依旧。”

  这就超纲了,已经超出《大学》的范畴。

  “你欲如何解之?”席书问道。

  王渊迅速把话题拉回《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又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我认为,为国计财者,不该苦思如何省钱,更该考虑如何花钱。散财以聚民,聚民以聚财,则民财两聚。”

  席书不禁笑道:“此为开源与节流之争,朝堂诸公早就争吵上百年了。”

  王渊摇头说:“我认为是守成与进取之争。我听先生所言,海商一船之利万金,为何又要禁海呢?”

  “开海与禁海,朝堂诸公也已争执百年。个中原因复杂,不是你一介学童能想象的,”席书对王渊印象极佳,“本欲考你《大学》,谁知竟论及海禁。你对《大学》的理解,已远超一般生员,吾心甚慰。”

  王渊拱手道:“多谢大宗师褒奖。”

  席书又问:“听说你三十六日便能默诵《四书》?”

  “大宗师是听沈先生所言吧?”王渊否认道,“背诵《大学》和《中庸》,学生确实只用了几天时间。可《论语》和《孟子》字数太多,三十六日只够分章背诵。背完后面的,早把前面的搞忘了。事实上,学生能够默诵《四书》,花费了一年零两个月时间。”

  席书二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他在当秀才之前就把《四书》背完,但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

  这已经非常厉害,没想到王渊更厉害。他当即考教道:“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你背这一章。”

  “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王渊的语速并不快,似乎在思索回忆,但还是把整个万章篇都背完。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席书又问,“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王渊答道:“愚孝也。”

  席书再问:“何以事君?”

  王渊答道:“舜不告而娶。”

  “哈哈哈哈!”

  席书猛然大笑,把考生们惊得抬头望去。

  两人这一问一答,讲的是忠孝之事。

  王渊的观点是:一个人对待父母和君上,不能愚忠愚孝。就像舜不告而娶,那是避免父母犯错误。如果皇帝有错,为臣者虽然不能怨怼,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避免皇帝犯更多错误。

  结合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