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康计划
  林峰很明白蒋经国心里,事实上让他放弃当前的台湾对外政策不难,关键是蒋某人。作为和共产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蒋某人,你让他放弃反攻大陆的计划,那还不如杀了他,精神上很可能他会觉得了无生趣,身体很快就会垮了。

  这绝不是蒋经国愿意看到的,当然林峰也希望蒋某人能多活时候,因为有蒋某人在上面压着,那样他有更多时间来发展,而不用担心宵小捣乱,可是现实由不得不尽快和内地取得联系。

  不过这件事交给蒋氏父子头疼去吧,他要赶紧制定台湾经济发展计划,现阶段台湾经济在美国的帮助下也有一定的实力,只不过相比发达国家就差了很多,六十年代初期台湾的”进口替代”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当局将整个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出口加工”工业。为使这一工业部门加速发展,台湾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出口加工区,并用各类经济刺激把国内及外国资本引向该部门。”出口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台湾的整个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七十年代,台湾开始注重发展全岛的基础设施和诸如钢铁,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当时,台湾着重搞了十项大的项目,如公路设施、机场、港口、电讯等等工程。

  同时,台湾大力培训发展重工业及向技术集型工业过渡所急需的技术人才。由于尽早地注意了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1973年和1978年两次严重的世界性能源危机,均未对台湾经济造成大的冲击。至七十年代末,”台湾经济奇迹”已经开始引人注目。

  现在林峰只要结合前世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台湾发展的几经规划,首先,台湾当局当年提出小康计划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首先是农业方面,台湾传统上是农业地区,但最近几年农业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台湾只有25%的土地适于耕种,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可是好景不长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已经到了要对农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了,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从过去传统机械耕作转为现代化农业劳作,提高技术含量,打造台湾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林峰手中有联邦一批高产高质的各种农业技术资料,另外他还有一些生活食用的的水稻和小麦、玉米的种子,虽然没有种植用的种子效果好,但是这些也不差,起码比现在地球上的种子要先进多了。

  其次,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工业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进入快车道。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下降到1995年的%,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上升到1995年的%。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