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_155
 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许多现代大陆作品的英译本。该社《中国文学》每月还刊载新的翻译作品。这本杂志的索引(包括1976年以前的)已分别由汉斯·j.欣鲁普和唐纳德·吉布斯出版。由已故的许芥煜主编的两本重要的文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诗歌选》。聂华苓两卷本的《百花文学》则是一部记述1956—1957年那个极重要年代的,集创作、评论和理论诸论题、作品为一书的很有益处的集子。霍华德·戈德布拉特主编的《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一部关于“第四届作家和艺术家代表大会”的文件集。毛以后时代的创作成果被翻译并发表在迈克尔·s.杜克编的《当代中国文学》上;李怡编的《新现实主义》;佩里·林克编的《玫瑰与刺》、《顽强的毒草》;斯蒂芬·c.宋(音)和约翰·明福特主编的《高山上的树木》;以及海伦·f.绥(音)和泽尔达·斯特恩主编的《毛的收获》。齐邦媛出版了两卷本的《台湾当代中国文学选集(1949—1974)》,收集了各种文体的台湾文选,并将其翻译成英文。

  蔡美西(音)的《当代中国小说和短篇小说(1949—1974):书目提要》用途很广。包括更多的书目提要材料的书是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会为1979年底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准备的《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1979)》。陈若曦的“民主墙与地下刊物”则提供了一份1978—1979年间地下文学的细目。《中国当代作家小传》和香港出版的《中国文学家的昨天》则是两本有助于研究的传记辞典。

  两部关于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的新著,已由几个大学的学者组成的写作组编纂而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以后部分)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书名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两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已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林曼叔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的内容截止到1956年。在夏志清的《现代中国小说史》中,作者对大陆的一些主要作家没有表示同情。科林·麦克拉思的《现代中国戏剧》中的后几章,提供了自1949年以来这一时期的有价值的资料。而一本更早、更详细的研究成果是赵聪的《中国大陆的戏剧改革》。杰伊·莱德的《电影》一书主要讲的是1949年以后的电影。朱莉亚·林的《当代中国诗歌》是对大陆诗人的研究。

  有关评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张钟主编的《当代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1980年整理收集),以及有关毛以后时代的新作家的《文学评论丛刊》第10集(《当代作家评论》专集)。夏志清在《新文学的传统》中对当代台湾作家提出了个人见解。何欣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趋兆》也包括了台湾小说。叶维廉编的《中国现代作家论》和尉天聪主编的《乡土文学讨论集》则是两本重要的评论论文集。

  历次学术讨论会的内容已经汇编成评论性的论文集。较早的见西里尔·伯奇编的《中国共产主义文学》。较近年代的著作包括:沃尔夫冈·库宾和鲁道夫·g.瓦格纳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批判文集:1978年柏林会议论文集》;邦尼·麦克杜格尔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俗文学和表演艺术(1949—1979)》,文章来自1979年在哈佛举行的会议,以及杰弗里·c.金克利编的《毛以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1978—1981)》(是1982年在圣约翰大学举行的会议论文选)。1979年在得克萨斯大学举行的关于台湾小说的会议论文收集在珍妮特·l.福洛特编的《台湾的中国小说》中。

  一些论文对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形式也进行了探讨。亚罗斯拉夫·普鲁赛克的《解放后的中国文学及其民间传统》是对早年使用民间形式创作的一种有益研究。d.w.福克玛的《中国的文学教条与苏联的影响》和默尔·戈德曼的《共产党中国的持不同文艺见解者》两书都记载了50年代的主要争论。黄胄的《共产党中国的英雄和坏蛋》分析了主流小说的重要作品,而迈克尔·戈茨的“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工人形象(1949—1964)”是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迈克尔·s.杜克的《繁荣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