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榴
有人会冒这么大风险在大家都普遍用那么直白的营销手段的环境中过分标新立异,如果短短十秒钟你还不能让你的消费者知道你在卖什么,那你这广告就算是失败了。因此不是因为中国的广告人没创意,而是他们依然还是要以利益为出发点,那些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广告,也许我隔壁的大妈我楼下的小弟就是看不懂,试想如果百分之五十的观众看不出你所谓的创意,那它带来的收益还不如十秒里把产品的名字念十遍来得多。同样的“十秒钟定律”可以适用于我刚才所提到的所有问题,例如重金属音乐,喜欢的人爱得不行,不喜欢的人听不到十秒就关了,你让他认真听完去体会里面的内涵,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情,再例如电影《穆赫兰道》,我看完电影看了几篇影片才明白它的奥妙所在,你让观众带本说明书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显然是在开玩笑。

  另外一方面,我把原因归结到这个信息与商品爆炸的时代。当选择余地越来越多了以后,消费者就开始变得越发挑剔了,大多数人的耐性也变得越来越低,需要商品主动去迎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之后等待消费者的挑选,因此这是一个“被惯坏了”的消费时代。就像我老师所说,一款网页游戏的流失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它能不能有人玩,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玩家点进来试玩的那几分钟,所以它可以“一键挂机”,“秒杀boss”,就是为了留住它的目标群体。平心而论,如果说过去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那现在的市场则更像是产品在主动寻找它的受众群体。因为在很久之前,电影很少,音乐很少,小说很少,游戏更是没人玩,在不大的市场中,它们可以选择的群体有限,而观众听众读者和玩家们能够很容易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那个年代国内人的口味也相对较为一致,至少同龄人之间的品位差距不会太大,比如我们的父母都听过邓丽君,都崇拜过“四大天王”,在那样一个年代,想要剑走偏锋是没有活路的。然而在现在这个年代,由于一些行业门槛的降低,“草根阶级”的崛起,很多东西开始走下神坛,现在大学生都能拍电影,街边卖唱的都能出唱片,小学没毕业都能写小说出书,消费者的选择变得非常之多,因此商品必须把橄榄枝抛向那些最能为它带来利益的那个群体。

  另外,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大众的品位开始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工作乃至不同地域的人,喜欢的东西都开始变得光怪陆离,并且彼此组成了相互隔绝的圈子,相互排斥相互鄙夷,一些反传统非主流的东西也因为“求异”的新潮感开始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开始走红,而一些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反而有遇冷的可能性。例如“凤姐”为什么能够越被骂越红,最后赚到钱成功飞往美利坚,而脸蛋身材都还算标致的女人,只要不“搏出位”,根本就火不了。正是因为这个年代“美”已经饱和,而只要能够在十秒钟内抓住你眼球的东西,都能够成为利益的来源,无论它是美是丑,让你赏心悦目还是让你作呕,只要目的能够达到,那么一切手段都是行得通的。

  所以不要以为《富春山居图》烂,它就赚不到钱,那些本该觉得这片子烂的人,还有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看它究竟有多烂,就更别提那些追星的,看特效的,周末花点钱去电影院随便看部片子娱乐一下的人了,如果说后者是这部电影票房的基础,那么前者就是这部片子票房奇迹的催化剂了,按正常的市场预期,这样一部片子的确是有人去看,但火不到这个地步,我相信尽管导演知道这电影能赚钱,但没想到会赚这么多,因为并不是所有类似的片子都会有人愿意骂的,当然除非“骂”本身也是一种炒作。我坦诚我的确没看过这部电影,不然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得为它的票房作出贡献了,但我可以推测,这电影虽然剧情可能如传言一样的确非常奇葩之外,至少有几个明星有那么点特效,在这个前提下,只要有足够多的曝光率,无论是捧是喷,那它绝对是不会亏本的。

  我写这篇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抨击什么现象,或者针对《富春山居图》这部电影,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