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朋友(1)
  好朋友就像是星星。你不一定总是能见到他们,但你知道,他们会一直在那里。——《哆啦a梦》

  四月第三周周末,露华收到了第一份来自芳贺老师的学业评价,上面记载着学生当月在校表现、成绩反映、活动参与、人际交往等许多情况,要求带回家给家长过目并写下反馈,在随后的公开日里,由家长亲自交给老师。

  刚开学没多久,这些情况大都写得很简单,只是在“人际交往”一栏里,芳贺老师特别用记号笔加粗写道:与同学的交流很少,建议多结交一些朋友。

  露华看着那行评语出神,隔了好几年,相同的情况再次发生了。

  什么样的人算是朋友?

  ·

  住在美国的第三个年头,圣诞节假期中,一个阴霾的冬日上午,芳龄二十四的单身帅哥路德懒洋洋地窝在不下雪的长岛寓所里,正在和一个七岁零三个月的小女孩严肃地探讨有关友谊的话题。

  起因是这样的,露华所在的小学校,寒假阅读作业要求读一篇英文著作,写不少于800个单词的有关论文,并阐述至少五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进入这所学校还不到一年,露华已经得了三次“不合群”的评语,所以选择阅读英国学者培根的《论友谊》。读完全文后,大小姐发现自己要搜肠刮肚寻找案例,而身边没第二个辩论对象,路德看起来又闲得发慌——边听音乐广播边练习室内射击,于是就顺理成章(别无选择)地充当了大小姐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露华泡了一杯咖啡牛奶,抱着书和双腿一本正经地开始提问:“路德,你的朋友多吗?”

  路德摇摇头:“成年人的‘朋友’,有一个就足够。”

  露华微微扬起短短的小眉头:“俗话不是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吗?为什么你只有一个朋友就够了?”

  路德自信地摇了摇手指:“大小姐呀,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会发现了。并不是所有认识的、熟悉的人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有道是黄金万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真难以置信。每天找你的人那么多,难道没有一个是你的‘朋友’?”露华把这句新听来的谚语记在脑子里,说,“菲特伯伯是你的朋友吗?”

  路德眼睛看向天花板,略一沉思:“是良师、同事,也是益友。但假如我遇到困难,布鲁先生不是我第一个想要求助的对象。”

  “是因为教父的枪法比你好吧。”露华撇撇嘴,“那,怀特先生呢?”

  “他是你的班主任,我同他见面只会在家访或家长会。”路德拿起露华翻了十多遍的《论友谊》,面带疑惑地问,“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觉得,我们像‘朋友’?”

  “你总是向他……嗯,搭讪。”

  路德歪了歪嘴角:“大小姐,你知道‘搭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一个人主动去找另一个人说话吧?”露华仰脸看着他,“我在学校也常常被搭讪。”

  “这个词用来形容你的情况,我认为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我找怀特说话。”路德义正严辞地纠正她,“我和怀特先生说话叫‘交流’,区分的窍门就是,听那位找你说话的人,是不是在没话找话。比如,用‘今天天气真不错啊,就像你的脸色一样可爱’这种句式开头的对话,就是搭讪了。”

  露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交流的开头就是‘今晚我有空,要不要喝一杯’吗?”

  路德猛地把书合起来,语调充满怀疑:“大小姐,你什么时候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