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章 二等公民的大马华族(细看)
  在人口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划分,就是马来西亚近五百万华族人口,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分别是现代化华人、殖民地新兴华人、殖民地之前的华人。

  现代化华人主要是近代到马来西亚的,如郭鹤年、陈嘉庚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类华人往往说方言,心系母国。

  殖民地新兴华人是更早之前来到马来西亚的,这类华人学英语,少部分懂一些华文,跟母国已经保持一定的距离。

  殖民地之前的华人,则是在明清时期就来了马来西亚的华人,这类华人很多都只保留了中文姓氏,只会英语和马来语,对于中华文化已经没有认同,典型的代表便是马华公会第一任总会长陈桢禄。

  其次是政治权力方面,重点出在了马华公会,这个明面上是由华人组成的政党。

  二战后英国逐渐退出殖民地,马来西亚的普通华人要么依靠传统的数千个侨社组织,要么加入马共,而中产阶级一盘散沙,传统豪商则相互联姻数百年,关系盘根错节,一直充当买办走狗,在社会上十分有威望。

  所以在英国的扶持下,1949年建立的马华公会,自然是以传统豪商为首,第一任总会长就是代表人数陈桢禄,这个从始至终以马来亚人自居,拥有纯粹马来亚意识的人!

  在马来亚独立之前,当地各个民族党派代表要与英国政府谈判,陈桢禄虽然是华人力量代表,却拼命附和巫统,支持巫统的马来人优先政策,甚至把各地华社专门塞进备忘录中的华语教育条款抽出,把华语教育赶出正规体系。

  在当时,马来亚华人总数占总人口的40%以上,仅仅比马来族略低,且华人的经济实力远超马来族,掌握一国经济80%,却只能不断边缘化,政治、经济、文化上饱受歧视,除了有英国人防范华夏的安排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华公会比英国人更需要种族割裂。

  可以说,马华公会妥妥的就是被一个习惯了当买办奴才的人群掌控着,马华公会背后的传统豪商,也是现代化华人富商的对手。

  接下来便是教育方面,华族主要的力量就在于1954年8月成立的董总和1951年12月成立的教总。

  全称分别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董总是由各州董联会或董教联合会,实质就是华校的保姆,宗旨就是联络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以促进各华校的发展,愿景是引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使命是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坚持与争取平等地位,现任总会主席是林晃昇先生。

  而教总则是一个由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区华校教师公会及州级华校教师会联合会组成的联合体,成立以来,一直以“合理的要求,合法的步骤,坚决的态度”负起谋求同人福利、发扬中华文化,特别是争取华文教育以至华裔国民在马来西亚的平等地位,现任总会主席是被誉为“族英”的沈慕羽老先生。

  董总和教总,不仅要承受巫统的打压,还要跟马华公会斗争。

  当然,为了对抗马华公会,善于斗争的华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同样成立了一些党派,这个面水就深了……

  说到教育方面,就得不提华族三大支柱和臂膀了,分别是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人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不是单指那个)有几千个,遍布各行各业领域,而华文教育有董总和教总牵头。

  剩下的华人报刊,目前的最主要力量就在夏禹的九鼎报业公司手中。

  但是从1969年之后,马来西亚政府就以国家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