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入学
  第一天,就是听夫子讲经。

  三兄弟学习进度不同,所以也不在一起上课,而是分开由三位不同的先生教。

  这个年代,不像后世小学三十多个学生的发教室,私塾的先生最多也就教十来个学生,家境好的大家族都是请当地有名望的大儒单独教导的,何况皇家。

  皇家学舍的先生大部分是太学博士,国子监官员和当世大儒。

  今天教赵枢的是一个名叫曾开的国子司业。

  各个朝代蒙学读物不同,比较广的就是“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不过《三字经》是南宋写的,现在自然没有机会读,这些都是开蒙识字用的,赵枢自小就读过,所以先生掏出了《论语》。

  “五皇子可读过《论语》?”

  “……略懂,略懂。”

  赵枢上小学时碰巧遇上一个附庸风雅的领导,要求低年级背《弟子规》高年级背《论语》,这也是个没文化的,正常人谁背《弟子规》那封建糟粕?

  不知应该算幸运还是不幸,当时赵枢已经五年级了,背的是字数更多的《论语》。

  “哦?懂得多少?”

  曾夫子对这个读过圣贤书的小皇子来了兴趣。

  于是乎上学第一天,小赵枢就给先生通篇背诵了一遍《论语》。

  曾夫子惊的下巴都掉了,《论语》最初分《鲁论》《齐论》,各有师传,西汉张禹讲两本合二为一,称为《张侯论》,东汉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做注,即为定本。

  总共二十篇一万五千多字,而皇子们的课程是每天背诵二十个字的段落若干。《论语》应该用大概半年时间才能学完的。

  上学第一天就能全文背诵的,这位姓曾的先生闻所未闻,喜出望外。

  “五皇子真乃神童也,七岁通篇背诵《论语》,下官平生仅此一见,不知国公可解其意?”

  要说对《论语》的理解,赵枢肯定是比不上这些当代大儒,但好歹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浅显的用白话文复述一遍,还是没有任何难度。

  于是赵枢又用白话开始讲《论语》。

  讲了一半,赵枢发现有哪里不对。

  ……

  “曾夫子,是您在给我上课啊,为什么一直是我在说?”

  气氛顿时尴尬了起来。

  赵枢只是把文言口语化说了一些而已,并没有在其中夹杂自己的理解,这对读书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算不上。

  然而,他现在的身体只是一个虚岁七岁的小屁孩,这就很惊人了。

  曾夫子惊奇之下,也忘了自己上课的任务。

  “不知五皇子从何处学得《论语》?令师必乃当世大儒,可否告知姓名?”

  ……

  “上辈子小学校长让背的。”赵枢心里想到。

  当然,他不太好这么说出来。

  “竹樱姐给我讲过的,就是我娘娘的侍儿。”

  ……

  “侍儿贵庚?”

  “周岁十六。”

  ……

  曾夫子表面平静,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