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毕竟还得防备不时之需。

  3.关于本书的毒点。

  这本书最大的毒点在开头那一部分,主角的很快就光荣加入起点孤儿院的那一段。我之前说过,乱世的悲惨和人的挣扎,是这本书想要表达出来的一部分主旨。

  实际上这种一个村落历经兵灾、十不存一,才是乱世之中最真实的写照,甚至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主角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穿越回去的现代小咸鱼,过的是和平生活,至少吃穿用度都不用愁,因此他必须要经历一些什么才能快速的成长,没有什么比身边亲人朋友的离去更能够刺激到他了,让他幡然意识到这个时代和之前自己所在时代的不同,意识到动嘴皮子之类的并不能帮助自己真正立足,唯有打,唯有战斗,才能打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本来这个设定是对主角的磨砺、是为了烘托乱世的冷酷和凄惨,但是因为一开始对于李成等人的着墨有点多,所以整个环节确实是有点儿残酷了,在此向被毒到的书友们表示歉意。

  至于文里其余的毒点,感觉应该还不是很过分吧······

  主要是可能有一些前后文不呼应或者埋了伏笔忘了的地方,主要是时间一长,事情一多,就给忘了。下一本我会努力先把每个伏笔和登场人物单独记录,时时查阅。

  4.关于主角的姓名

  这个在作品相关解释过,有些老书友可能没有注意,所以在此处抄录。

  李荩忱的荩忱,来自于张自忠将军的表字。既是为了表达对张将军以身许国的敬意,自然也是为了呼应本书的主旨之一——对家国的尽忠尽忱。

  主角拥有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并非不可能。

  张自忠将军,本字荩臣,该表字来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意思是国王所进用的忠志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时白居易在《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赠国郡太夫人制》(应该是为韩愈母亲写的悼词,假如理解错了,请评论指正)中也写到“生此哲人,为我荩臣”。

  用《诗经》,《楚辞》等典籍来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只不过《诗经·大雅》这种偏向于宣传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当今流传并不广泛。可是在古代,这才应该是朝廷鼓励传颂从而流传广泛,其余的各种《风》,只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这个名字的李成,跟着陈庆之这个书生将军出来的亲卫,有文化、有胆略,能取出来“荩臣”这两个字,应该还是说得通的,只不过这个词在我们现代使用的比较少了的。

  同时,李成对于对他们白袍见死不救的南朝显然并没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以赤胆忠心、一腔热血忱忱保卫黎庶百姓,改“荩臣”为“荩忱”,并非不可能。

  当然主要还是我夹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在其中,对于觉得阅读不方便的书友表示歉意。

  5.关于人物塑造。

  我所写的两本书,无论是《倾宋》还是《权倾南北》,所描写的都是历史上很少为人所知的时间段,南宋最后的光景,隋唐崛起的前夜······

  描写这些时间段,很新颖,写着也很有意思,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的记载很少,甚至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就导致写起来发现前面写的不对劲,这还是小问题。

  大问题在于,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可以写。之前写《倾宋》,因为摸到了一本《宋元战争史》,所以书中很多人,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李芾、边居谊等等,都是可以考证、确实存在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