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古代车马及打仗: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作战的兵车以“乘”为单位,和驷一样,一乘有驾车的马四匹。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驾车,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手持长矛。如果是指挥车,稍有变化,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即指挥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一乘兵车后面跟随步卒七十二人,加甲士三人,共七十五人,“兵车百乘”,就有甲士三百人,步卒七千二百人。作战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兵跟随在后。军队进退以“鸣金击鼓”来表示,击鼓是前进的号令,鼓声可鼓舞士气,所以说“一鼓作气”,金是类似铜锣的响器,“鸣金”表示退兵。

  尚左尚右习俗:古代礼制习俗观念的一种。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在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之,则是尊左贱右。历朝各代情况不同,根据历史史籍,大致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宴饮、兵事则尊右。战国时候,朝官尊左,军队中尊右。秦朝时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时朝官尊左,宴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相关阅读】

  李白《静夜思》;岳飞《满江红》

  3、《陟岵》:儿行千里母担忧

  【原文】

  陟岵

  陟彼岵兮1,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2,夙夜无已。上慎旃哉3!犹来无止4!

  陟彼屺兮5,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6,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7。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1陟zhi :登上。岵hu :有草木的山。

  2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夙夜:早晚。已:止息。

  3上:通”尚”,希望。旃zhan:之,作语助。

  4犹来:还是回来。无:通“毋”,不要。

  5屺qi :没有草木的山。

  6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无寐:没有睡觉的时间。

  7偕:俱都,一样。

  【经典原意】

  登上草木葱茏的山岗,远望离别的父亲。父亲说:“儿子啊,你要出征了,会早晚不停忙忙碌碌。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停留在远方。”

  登上荒芜的山岗,远望离别的母亲。母亲说:“小儿啊,你要出征了,会日日夜夜没有睡觉的时间。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遗弃家人。”

  登上那座山岗,远望离别的哥哥。哥哥说:“兄弟啊,你要出征了,会白天黑夜一样忙。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客死他乡。”

  【当代阐释】

  儿行千里母担忧

  《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不单单因为它在这种题材诗歌中出现较早,更因它最形象描绘出了离别之苦,思乡之切。

  男子登上葱茏的山冈,早已看不见送别的亲人。但他依然能想像得出日渐苍老的父亲,细细叮嘱不要永远滞留他乡;依然能想像得到头发斑白的母亲拉着自己的手,泪眼婆娑地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