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
;古代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冕” 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mou”,后代又叫“盔”。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古代丧葬过程:

  古人将人死时叫做“属纩kuang”礼记·丧大记。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絮。新絮很轻。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

  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

  死后有“敛”殓的仪式。有小敛,有大敛。小敛是给尸体里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饭是把米放在死者口里。含又写作琀,是把玉放在死者口里。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送葬的时候扶柩的人们还要唱挽歌。

  之后便是下葬。

  【相关阅读】

  潘岳《悼亡诗》; 纳兰性德《沁园春》

  九、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生命的苦短

  导读: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生命在浩瀚宇宙中短暂而永恒。

  肉体躯壳百年而过,如白驹过隙,转瞬成尘;精神灵魂,却如璀璨星斗,千百年依然悬挂天边。

  追求肉体的生死轮回还是精神境界的无限超脱,人们很少能悟透其中奥秘。佛教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一切凡夫,皆在生死中,故皆在此岸。一切圣人,则已从此岸,渡烦恼河,到达涅槃彼岸,永离生死之苦,长享无为寂静之乐。

  如能成为圣人,当然不用担心生生死死的问题。但芸芸众生更多还是在此岸世界为生死而操劳奔波。

  《蜉蝣》描写了一种朝生暮死的小动物,它弱小、美丽,有一双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几乎完全透明的翅膀。在暮霭笼罩的傍晚时分,成群结队的蜉蝣飞翔在天空中,完成生命的传递之后纷纷坠地而死,在地上用尸体堆积起一层厚厚而洁白的雪。诗人踏雪归来,内心忧愁,人之生命与蜉蝣何异?满地晶莹华丽的蜉蝣翅膀激发起诗人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攫住诗人的心灵,他询问自己,自己的归处在哪里?诗人不能解答生死的问题,但仍一遍遍追问自己。在疑问中内心被笼罩上一层忧伤。

  《山有枢》的作者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有结果,但他采取了行动,一种面对生命苦短的颓废无法自拔的消极行动。穿上华丽的衣服,坐上高高的车马,四处游戏人生。拿出钟鼓琴瑟,拿出美酒佳肴,尽兴地享受着所有你所拥有的甚至不拥有的物质财富,在大朵快颐,莺歌燕舞中度过短暂的美丽时光。因为一切的一切,都终将在人死后而成为别人的东西。

  相比较《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等吝啬鬼,作者至少认识到了物质财富的幻灭幻空。但一个在吃喝中度过此生的人在临死前会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