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并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也就不再让女婿出场著文了。《新唐书》中记载,王勃每次写文章时,都先磨好数升墨,然后酣饮大醉,躺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脸面。等醒来后,立马拿过笔来,文不加点,挥然而就。人们都认为他睡觉的时候打好了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然而天妒英才,王勃离开洪都后,不幸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文化常识】

  古代乐器:我国的古代乐器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金类,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如:编钟、方响等; 石类,指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如:磬、玉磬等;土类,指用陶器制成的乐器,如:埙等; 革类,指用各种皮革制成的乐器,如:各种鼓等;丝类,指用丝弦来拉响和各种乐器,如:古琴、瑟、筝等;木类,指用木质制成的各种乐器,如:木鱼等;瓠类,指用瓠瓜葫芦作音斗而制成的乐器,如:笙、竽等;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如:笛、萧等。

  【相关阅读】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李白《送友人》

  十一、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知己的寻觅

  导读:逢其知音,千载其一

  《文心雕龙》:“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所说的知音主要指在文学观念上的相知,而现在的知音早已经成为友情知己的代称。

  刘勰所认为的知音千载才能逢一,而庸庸碌碌的人生百年得一知己便可足矣。

  在人性的关系中,父母妻子作为亲情爱情的角色紧紧与自己的生活相融合。朝夕相处,关系亲密。基于此而建立的家庭随成为自己的一个精神源泉,可以在任何时候安心地休憩,可以无所顾忌地敞露自己的心扉。在一定意义上,父母妻子就是自己的人生知己。

  而人的情感世界还需要友情的支持,友情也需要知己的抚慰和沟通。

  朋友,多是因在平时的交往中过从甚密,在逐渐的了解过程中而形成。这种交往又多因国事政事理想等等而聚集在一起。所以朋友之间的有个知己不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饿了,知道自己渴了,而是知道自己精神追求的喜怒哀乐。《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认为作者的忧伤是因为权利地位、金银财富的欲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就是一个不知者。真正的知者了解作者心中的痛是故国败亡的“黍离之悲”。

  《园有桃》的作者因为没有知己而苦闷着,一个人落落地走在空荡荡的大路上。一个知己该是什么样子?至少要解决作者“心之忧矣,其谁知之”的心里焦虑。所以知己必须是能在精神上透视自己的人,一般需要一致的精神理想或追求,或者是在本质上惺惺相惜,互相赞赏的人。另外,知己还要有充分的信任、无私的帮助、衷心的关爱。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让知己的渴望变得强烈。《柏舟》中的男子夜不能寐,忧愁哀思,好像内心隐藏了太多的心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对兄弟倾诉,结果却惹来兄弟的大发脾气。兄弟是没心思、没耐心去聆听男子内心的波涛汹涌,愁肠百结。他们还有他们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可谁来了解作者呢?作者遇到了太多的小人。这些小人谗佞奸险,自己遭受了太多的委屈与痛苦。可这个世界上就是没人体谅理解他。就连天上的太阳、月亮也都暗淡无光。作者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