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
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朋友知己的寻觅,不能单单依靠别人怎样相信你,宽容你,祝福你,主动成为你的知己,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不会掉下知己。知己需要你自己去寻觅。许多时候,以德报怨,以德服人,你会发现,你的敌人也会变成你的知己。

  【相关阅读】

  杜甫《春日忆李白》;张说《送杜十四之江南》

  十二、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勤劳的畅想

  导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

  不论是否真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民》是一首周民族史诗。虽然带有一定传说成分,但也反映出以后稷为代表的周民族祖先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后稷在长期的劳作中,将野生麦子、稻子、大豆以及瓜果的种子细心采集起来。播种在地里,仔细耕种、锄草,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一片片茂密的绿色。经过艰苦的尝试、耕种,他种出了各种优良的谷物瓜果。让人们能够安定下来从事农业劳动,不用再为了打猎而过东奔西走、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成为改变人们命运的人,甚至因此而成为“农神”。

  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的功劳,而是广大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总结起来的,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身后还有着成千上万个周民族祖先的辛勤和汗水。但在《生民》中至少传达出一个信息:只有勤劳刻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取得成功。

  如果仅仅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如《伐檀》中的老鼠一般,那么最终会变得懒惰不堪,不会再有任何的成功喜悦,只是在昏庸的精神里沉醉,不再对任何的困难挫折有抵抗力,成为一阵风都可以吹倒的人;仅仅想不劳而获,最终会变得人情冷漠,不再对周围任何的物、人、事产生感情,不再感恩;仅仅想不劳而获,还会变得自私自利,成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这种追求不劳而获的人要么自取灭亡,要么为社会所抛弃。

  而辛勤的劳动,是维系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正常健康运行的最根本动力。没有人能够空着肚子去追求自己的未来。我们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由辛勤的劳动创造;我们美好的精神道德,是由辛勤的劳动去体现。我们需要敬畏劳动。从事着原初意义劳动的农民也需要我们的敬畏,看看《七月》,我们就知道农业劳动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虽然现在社会,农业劳动早已改变了很多,但农业劳动的根本意义仍然存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敬畏劳动,敬畏劳动着的人。

  怎样才能算是勤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劳动。我们要爱自己的劳动,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我们还要如《庭燎》中的人一样,早早起床,准备自己的工作,抓住每一滴时间去增加生命的质量;我们要有持久的毅力和常新的活力,在每次的挫折后都能顽强地挺立过来,继续让劳动释放它的热量和激情。

  《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伐檀》:业精于勤,荒于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