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民智
�些通过了第一轮初试却没通过第二轮复试的考生,赵栩也没有让他们哭着回家。通过礼部告知这些人,明年还会继续开考,他们可以留在汴梁城等

  待明年的科举。同样还是律法与算数为主。

  赵栩将各处军营改造成了一处处的学堂,将那些愿意留下来的考生都送入学堂做教书先生赚取生活费。至于教授的学生,则是普通的军士以及汴梁城的适

  龄儿童。

  全天下就只有这些懂得算数和律法的老师,赵栩怎么可能随意放他们走人。再没谁能比他更加了解人才的重要性。

  这些考生们自然也不愿意离开天下间最为繁华的汴梁城,更何况明年还会有下一次的科举机会。赵栩还给他们开了一个足以在汴梁城活下去的薪俸,除了

  极少数家中有事不得不回去的之外,其他人都留在了汴梁城。

  他们将会在这里教授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被垄断的知识逐渐传播给众多普通百姓们。

  对于统治者来说,开启民智是可怕的事情。因为那样的话民众就不好管理了。可对于赵栩来说却是无所谓。

  因为以此时大宋的状态来说,开启民智至少需要数十上百年的时间。而形成更加深厚的氛围,或许要花费几百年的时间都不一定。那个时候赵栩自己骨头

  都化了,他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而且为了能够加快开启民智,普及知识的时间和进程。赵栩召集了一批文学老头开始研究拼音,同时开始研究简体字。

  这事情就闹大了,改字的确是大事,对于文臣们来说更是名传千古的好机会。

  秦用小篆,汉用隶书,唐用正楷。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大宋的朝臣们全都疯了一样上书要求自己也加入其中。就连每天都是忙的不可开交的

  宗泽李纲等人也是不例外。

  繁体字太多笔画,写起来麻烦而且读起来更加费神。拼音与简体字的出现可以极大的缓解学习压力。这是赵栩必须要推进的事情。

  至于研究什么的,实际上都是说说而已。赵栩直接就给出了最终答案,那些文学老头们不过是研究如何推广出去而已。

  整个大宋到处都是工地,来来往往四面八方都是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商队。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之中。相比起历史上这个即将山崩地裂的时

  刻,这一世的大宋终于是在赵栩的手中走上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