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第八大工业奇迹
还有许多其它部件,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启运,然后在旅顺口附近被拆箱。在东北的平坦冲积平原上,又严格按照在法国的样,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组装。运走的设备总重达45万吨,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组装过程的文件。整项工程十分繁复。”

  “欧洲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的工业搬迁。”美国《企业家》说。

  “开创了工业时代的第八大奇迹”德国《法兰克福大众报》

  而法国的报纸则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一壮举,法国有名的报纸《费加罗报》是用头版整个版面报导了赵刚这一伟大的拆迁过程。

  当时,福尔尚布德市的中国面孔一时间多了至少二十倍,一部分是吉林制造局的工人,一部分是旅居欧洲的中国人。每天考核拆迁进度,根据每天拆迁情况进行总结。

  赵刚的成本控制理念在这次拆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福尔尚布德方面初拒绝由中方拆卸,赵刚发了狠:不让中方施工设备我就不要了。1892年12月1号,赵刚带着1000名中国工人住进了“福尔尚布德”,其中有200人来自吉林制造局。

  1892年12月2日清晨,钢厂拆下了第一根螺丝。在当天的庆祝仪式上,清朝人用舞龙的方式庆祝开工,而法国人却颇为伤感,在福尔尚布德的赫尔斯特法伦区,数代人都靠钢厂谋生,近60年来,工厂一直在炼铁。现在,工厂即将远赴东方。约法尔在演讲中热泪盈眶,几度失声,台下的法国工人也十分黯然。

  在拆卸过程中,由法方的30名技术人员全程陪同,而那些法文的牌如“禁止明火”,“右侧通行”都注上了中文。清朝的工人和工程师们的住处是这家工厂原来的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里放着十五、六张床。

  这些清朝人似乎每个都是工作狂,每天工作小时以上,即使周末也不休息。这一度让福尔尚布德劳工部门伤透脑筋。初劳工部门强制拆迁队必须每周休息两天,但根本不可能做到,终达成协议,周六可以加一天班,周日必须休息半天。但是这点通常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了防止清朝人偷偷加班,赫尔斯特法伦区在街道处安排了两百名固定巡查、五十名流动巡查,但依然无济于事,清朝人周日加班的花样层出不穷:并不从高的地方拆起,偷偷躲在车间里装箱、包装,在室内拆较小的设备……。劳工部门屡次‘教育’赵刚,但是直到后也没有改正赵刚这种坏习惯。

  这也是一个艰苦的博弈过程。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赵刚希望能够在许可的重量体积下,尽可能利用缝隙空间,多装一些零件。但约法尔异常强硬,并不通融。他坚持一件东西只能一个包装。几番激烈争吵之后,赵刚下了后通牒。三天以后,约法尔终作出让步,按照制造局的方案装箱。

  吉林制造局本来计划用半年时间拆完这座工厂,而福尔尚布德方面则认为至少需要五年,但终中国工人只用四个月就带着45万吨设备离开了,又用了两个月时间清场。

  在本溪确定好的厂址处,拆解回来的“福尔尚布德”钢厂被重组建。赵刚聘请世界著名的工程设计和冶金公司,重对“福尔尚布德”做了整体的设计、评估、改造。包括设备购买、运输费用,以及后续的技术改造、建厂费用,吉林制造局合计投入近40万两白银,用3个月时间终建成了一个年产15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的煤-铁联合体。而通常从购买的设备,到建成出炉,一条相近规模的钢材生产线建设周期为3年,总投资要高达2300万两白银。

  奥钢联机械设计和工艺项目经理奥德福在接受美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奥钢联还没有承担过比这个大的工业设计项目,到目前来说也是成功的一次,这对所有参与各方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893年6月18日,在第一块厚钢板生产出来的前夜,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