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篇
问题,对方就不会那么难以承受,他知道你是关心,而不是在审问。

  说实话,如果你不是那种老是认为我才是正常人我才是社会的中坚的人,就不会理所当然地永远用充满优越感的轻蔑态度去看待辍学的人、上瘾的人、脆弱的人,也就不会太粗鲁地直接质问别人某些尖锐的问题而是会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试着了解对方的处境。

  另外,在公事上,必须问出尖锐的问题时,我建议拿抽象的第三方来当替死鬼。

  比方说,老板做出了很蠢的决定,你想提醒老板这个决定很蠢,

  倒贴ok?无弹窗

  你就可以把你要问的问题,推给老板比较没辄的第三方势力。例如老板,全省的经销商他们叫我来请问您,如果您海报印这么大,他们要贴在哪里这类的问法。

  我访问过一堆大官,当我要问这些大官某些尖锐的问题,比方说贪污的传闻、性骚扰丑闻等等,我也会抬出这种第三方势力来提醒受访的大官,例如您就任即将满三年了,媒体记者们在报道您的政绩时,恐怕也一定会提到,一直都没有得到您亲口澄清的,有关两年前的那则收贿事件的传闻

  还有种说法,可以尽量把对方听来剌耳的,有审判味道的字眼,改成用些具体的陈述,例如.蔡教授,同事都在传你的论文是抄袭的

  可以改成:蔡教授,我们收到这份英国的学术期刊,上面这篇论文,跟你上个月发表的那篇,内容上重叠的部分,大概有五千字

  虽然用字比较多,但也显得比较具体,不像是直接指责对方,而是要求对方就事论事。

  问题也许尖锐,但并非出于恶意。什么都不问,放给它烂,让老板毫无准备地被全省经销商嘲笑,让教授在网络上被骂到狗血淋头完全溃不成军,让官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像金鱼活在漂满自己排泄物的金鱼缸里面,一直吃进去再拉出来,这才是懒得管你去死的冷漠吧。

  人生难免出现尖锐的问题。逃得过就逃,这是我们的天性,但逃不过的话,就处理吧。

  12

  适度的挑衅,

  能让谈话热络

  古古有个同学,是墙头草的化身,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说好。明明是戴金镯子的欧巴桑,发疯穿了整套英国女王才穿的粉蓝套装加粉蓝帽子,她也称赞有品位:明明不该骑上人行道的脚踏车叮咚叫她让路,她也乖乖让路:明明节奏慢到让人以为是放映机卡在定格上的大烂片,她也说其实还不错呀,明明就应该坐牢坐到就算头上长出灵芝来都不够久的大坏蛋,她也说得出他其实也蛮可怜。

  也许有人以为这种像鼻涕虫一样的滥好人,是很好的谈话咖谈话对象,因为她永远不会唱反调、应该跟谁都聊得来。事实上呢,根本没有人想跟她讲话。跟这样的人讲话,就像对着墙壁练习挥网球拍一样,如果你是想苦练如何靠自己一个人完成百场谈话,那她倒是很好的练习对象。

  你看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台下前两排坐的全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平常一呼百诺、喊水会结冻,可是每年典礼的主持人,一定会挑当年最红的两三位来开点恶作剧的小玩笑,说他们整形整到这场戏跟上场都不连戏啦、离婚付的赡养费比演过最热卖的电影的票房还要高啦,这类当事人苦笑、但全场大乐的玩笑话。这时主持人尺度的拿捏确实微妙,但无论如何,奥斯卡是不会请一位对全场贵宾歌功颂德、唯命是从的人来主持的,因为那样的典礼一定是沉闷的,像坐在网球场边看个选手跟一面墙壁对打一样沉闷。

  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探讨,而不是被一个完全没原则的人敷衍了事地点头称是,应付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