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民情汹汹
>
  但不是任何国.家都适合这种着眼于大局的合作共赢。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国.情,与宋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游牧民族,和大周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天然缺乏你无我有你缺我补的贸易土壤。

  北梁从一开始打的就是吞并关北,然后一步步蚕食大周国土的主意,这是开放多少个榷场都改变不了的。

  其次,跟辽国相比,北宋强在经济,弱在军.事。

  而且连年的征战,宋朝百姓哀鸿遍野,当时的情况下,宋辽谁也奈何对方不得,休战是最好的策略。

  而大周和北梁的综合国力却是旗鼓相当,根本没有非妥协不可的理由。

  尤其北梁狼子野心,习惯了出尔反尔,卷土重来几乎是必然的事。

  百姓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不假,也不想再为战.争所苦。

  可苦都已经苦过了,还差这临门一脚吗?

  再者,澶.渊之盟虽换来了辽宋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它使宋朝君臣从此忘战去兵,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一遇战便屈己讲和。

  试想一下,既然钱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备战做什么?

  敌人挥起屠刀,捧着银子跪下就好。

  谁还认真操练?

  谁不想咬一口这块温顺的肥肉?

  后来“靖.康之难”,北宋皇帝后宫大臣一股脑被俘虏,北宋灭亡,谁又敢说跟这一百年苟且换来的太平没有关系呢?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说的好听,还天日昭昭,偏偏誓言两字都是有口无心。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面对异族入侵,大周朝廷不思采取抵御措施,进行危机处理,却想着通过议和花钱消灾,换得和平。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和平根本维持不了多久。

  着眼于一时和平的假象,希图送钱求息事,完全是饮鸩止渴、剜肉补疮,根本无法终止战乱和纷争。

  想起那句“倾予朝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可笑,可悲。

  也确实可骂。

  但当骂的是决策者,是高坐在金銮殿上问何不食肉糜的人。

  再看看现在,大家骂的是谁?

  是替聂将军收拾乱局,是替关北百姓挡住北梁入侵的人。

  季妧愤怒过后,又觉得蹊跷。

  议和的事传出来不足为奇,反正瞒也瞒不了多久。

  但具体细节和内容也一并流出,这就很是奇怪了。

  怎么着也算是一级机密,就算要公布,也不该选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

  现在一边倒的舆论风向,全是骂寇长卿的。

  季妧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故意为之。

  幕后的推手是北梁?还是朝廷?

  亦或者,两者都有。

  北梁这么做,无非是想毁了一个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