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祥瑞
  距离大唐国都长安上千里外的东北方向,朝廷的屯兵要地平卢镇,此处乃开元年间设镇,上设节度使,下有兵马使,主要负责治理营州以及周边州县。这里治下民风淳朴,又是多个民族融合之地,虽距离长安甚远,但也不失繁荣。

  某日清晨,十余个汉族农户慌慌张张来到营州官府外,向守备兵报告天降异象,望朝廷派遣官兵一探。正好当时的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在此操练士兵,听闻来报,率领些许军士来到府衙门口。此时因为农户高声喧哗,已经围了数百人之众。安禄山身型魁梧,见众人围在官府府衙门口,交通闭塞,便高声呼喊:“何人报官?所为何事?不知无故聚众扰乱官府正常秩序,按唐律应当制罪的吗?”众人皆是围观不语,人群有突然有十余农户齐齐鞠躬,为首一老农埋头施礼,率先回道:“禀告大人,今日小老与隔壁好友共同下田劳作,途径一处树林,此处虽人迹稀少,但因是我们村耕耘取水的必经之路,倒也三天五天便来往一次。三日前我们经过此处,那里还是一片废林,可今晨我等再路过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坑,百步不能绕其一半,深达数十尺,我等着实惶恐不安,才来报官。”

  此言一出,满场皆是哗然,有人深信不疑,面露慌张,有人则是出声嘲笑:“李老头儿,莫不是昨日喝多了酒,到了今晨还未醒酒,就被家里夫人拿棒子打出了家门干活儿?”四周一片哄笑,安禄山也是哈哈大笑道:“三日不见,便出现如此巨坑?欺官爷我是个粗人不是?更何况我大唐盛世,即使是天上神仙也不忍责我子民,你可看清了?”那老头本就战战兢兢,周围的嘲笑更是让他涨红了脸,此时听到官府这些军爷的调笑,当即跪在地上,激动的带着哭腔道:“小老今年快六十了,何曾见过如此异相,怎敢开这些玩笑,若大人不信,还望领兵虽我去看看,在场不信之人皆可去见识见识,瞧瞧是不是我胡乱来报。”

  在场哄笑之声渐止,安禄山生得肥胖,此时他翻身上马,对着身后数十军士高呼:“走,我们今天就跟着这老者去见见世面。”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营州外某村落旁小道,安禄山领着五十军士,以及围观的数百群众,跟随那报信老头来到所为巨坑之处。老头所言非虚,小道旁确实有一巨坑,若非亲眼所见,无人敢信。此坑坑中深达斤百尺,即使将营州城楼放入其中,也难以露出城头,若能填上水,只怕又是一湖。众百姓突然变得一脸慌张,连吵闹之声也没了,纷纷看向带队军士。安禄山骑在马上,仔细观察巨坑,突然他脸上出现了些疑惑,下马走到坑边。“将军小心。”随行军士有些担心,慌忙提醒道。安禄山摆了摆手,又蹲在坑边朝里看了看,向一旁道:“你们往那坑中看看,可是有块石头?”周围无论士兵还是百姓,听到此言都是鼓起勇气朝着坑中看去。此坑中倒也没什么杂碎之物,连滚石泥沙都很少,大家定睛一看,坑中心确实有一快大石头,看起来四四方方,约莫有三尺大小。

  “你们两个捆上绳索铁链,下去看看巨石。”安禄山回过头来,对着两个士兵说道。那两人面露胆怯,断断续续道:“安,安大人,此坑有些蹊跷诡异,若是贸然下去怕不是惊扰了鬼神,我等,我等不敢啊。”安禄山面露凶相,大声喝道:“我唐士兵,现都如此胆小?连一深坑都不敢下,何来保家卫国上阵杀敌?这是军令,你要违抗军令吗?”那二人见推脱不掉,自己的长官又是脾气暴躁,当真不敢接下这违抗军令的重罪,只得单膝跪地,壮起胆子回:“喏!”

  围观百姓心中虽然有些惧怕,但也不舍得走,他们纷纷四散开来,围在巨坑四周,将部分场地让着士兵捆绑铁链绳索。如此动静,又引来周边居民行人近百,待两位士兵捆绑好了铁链绳索,围观众人已经达到四五百之众。

  安禄山手持胡人弯刀,站在大坑旁边反复朝中间凝望也没看出什么名堂,见士兵已经准备就绪,大喝一声:“下。”两位士兵见绳索捆在一旁大树之上,又有十余人看在两旁,当即心里一横,一壮胆子,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