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刀成……不惊天地但惊人
  这次交谈的结果就是姐夫卫青让将作少府的考工室“团队”(考工室,汉时专门负责兵器治炼的大匠。)配合李敢制出样品,然后请求陛下大规模生产,以期与匈奴交战时占据优势。

  卫青倒是高兴而归,李敢却是犯了难,因为自魂穿起,十几年没再碰过机械钢铁方面的东西,他必须要好好整理一下思路。

  首先他通过卫青,了解了环首刀的大体构造及重量,以便确定加入碳石的多少。

  关于环首刀,其体纤长挺直,部分带有内弧,尚无成熟的刀茎结构特征。

  长度上,换算一下,环首刀基本都在一米左右,很多环刀达到了一米一甚至超过一米二,而这些除少部分是双手长柄外,大多都是单手握柄的结构。

  在环首的结构上,汉环刀主要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环首另造、加热锤锻焊接在刀茎上。

  第二种和第一种类似,但是环首留有和茎端一样宽的缺口,然后焊接在两端。

  第三种还是环首另造,但是夹在折返的茎未端。这类刀比较罕见,而且刀身质量非常出色,侧面反映出汉代热处理技术的成熟。

  第四种是刀茎环首一体锻造,然后与刀身用嵌焊的方式连接,再用目钉加固。

  第五种则是全刀一体锻造,环首内往往有精美龙雀类图案,所谓“龙雀大环”。

  当然,这种分别对应的是军职的大小。

  其次李敢还要考虑冶炼工具。

  这离不开一件特别的东西,风箱。

  要说起来,这风箱还真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

  其大概构造为在一个其作用的长方形箱子,箱子的两端各有一个进气口:用手将长方形箱子拉出时,空气从远端被吸进来。

  当它被推进时,空气则从近侧被吸进来。在向里和向外的两个过程中,空气被吸进箱内。

  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压缩部分的空气被推进到一侧室中,并在那里通过排气口被排出去。它不仅能鼓风,也能喷射液体。

  李敢翻阅过古典,它在老子的哲学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对它推拉得越多,给出的风量越大。天地之间像风箱,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

  老子的著述时代,虽然传统上认为是公元前6世纪,最保守的估计约在公元前4世纪,但李敢也考据不上了,所以哪种说法都可能是正确的。

  老子《道德经》甚至还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用手拉动活动木箱,又将其内空气压出。

  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这时典籍中论及橐龠者(即风箱古名)甚众,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

  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这是单橐作业。

  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橐并联或串联的装置,名为“橐籥”,汉代又称之为“排橐”。

  所以冶炼这方面李敢改进不了,一是没有现代技术无法白手起家,二是风箱已经够优秀了。

  最后李敢要考虑的是怎么冶炼,也就是怎么去高碳炒钢。

  汉代成熟时期的钢铁环首刀是由百炼钢工艺加工而来。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