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好象是中了
�红了眼睛,一脸伤心欲绝的模样,叫赵知县看得心中不忍。心道:都五十岁了还来参加县试,估计是真不能读书。实在不成,等下看他文章但凡有一丝一毫亮点,就取了吧!

  至于苏木,赵知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他给忘记了。

  正在这个时候,下面突然响起一声略带腼腆的声音:县尊老大人,可否给我点水,砚台干了。

  赵知县抬头看过去,说话的正是苏木,他指了指已经彻底干掉的砚台,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原来,苏木先前因为打草稿写了太多字,墨汁也不够用了。

  赵知县看到他写得密不透风的稿子,心中一乐:这小子竟然写了这么多了啊!

  闲着无聊,索性拿了水走到他面前给砚台续了水,安慰苏木道:不用急,还有半个时辰才交卷。

  “多谢老父母。”知县是父母官,百姓称之为老父母或者父母大人。

  直起身体,只一瞬间,苏木面上带着一股满满的自信,一双浓黑的眉毛如刀子一般扬起:“让县尊久等了。”就挽起袖子霍霍地磨起了墨来。

  等到磨好,就满满地粘了一管墨提起笔来开始誊录。

  辛苦了一整天,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到现在终于弄妥。

  心中没由来地一阵畅快,这就是创作的乐趣了,同科举,同功利心已经全然没有任何关系。

  此刻的苏木已经沉浸在一种玄奥的境界之中,犹如佛家所言的大欢喜。

  对,就是欢喜,喜悦,愉悦。

  ……

  刚誊录完第一行字,赵知县就感觉眼前一亮,只觉得这字好得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依旧是科举场上常见的三馆体,一字一字,一丝不苟,如同jīng美的雕版印刷。所谓三馆,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个称呼来自唐朝,是宰相视事之地。

  而科举为了防止字迹潦草,让考官看错,大多使用标准的小楷。古代读书人都科举入仕为人生目标,宰相是文官之首。因此,这种楷书又叫三馆体。到清朝时,则叫着馆阁体。馆是三馆,阁是内阁。

  可同一般人的字不同,字与字之间却带着一种难言的韵律,就好象有了灵性,要活过来一样。

  赵知县本是两榜进士出身,以前参加进士科的时候,也在馆阁体上下过功夫。

  这种字是专为对付科举使用的,对艺术上也没有什么要求,只需工整。因为院试以上的考卷都需要有人专门誊录。若用其他字体,誊录一旦出错,问题就大了。

  后世书法家对馆阁体这种字评价不高,都觉得这玩意儿纯粹就是一种工具,毫无艺术性可言。不过,苏木却觉得馆阁体还是不错的,虽然呆板,可工整到极处却也是一种美。他本就擅长书法,在这上面也下过二十来年苦功夫,写出来的字自然漂亮。

  方寸桎梏之中腾挪转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儒家君子大道。

  赵知县一看,心中就赞了一声:好一个苏木,这字写得真好。身、言、书、判,身、言、书这三关已经过了,只不知道行政能力如何?

  可转念一想,却忍不住失笑:不过是一场童子试,我怎么拿朝廷取士的进士科来看问题,或许这苏木身上确实有某种超异之处吧。单就这字而言,只要文章还算马虎,县试自然过得。

  誊录起来倒是快,不片刻就写完了。

  赵知县心中期待,索性接过卷子看了起来。一看,心中又是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