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始章
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时节气生长荣枯,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够遵守世间的伦理道德,同时上顺天时、下察地利,就掌握了人

  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释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

  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yīn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

  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解释

  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不是德。可见所谓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使世间的万事万物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绝对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yòu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境界。

  但是欲望的实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疯狂地没有原则地索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的人,尽管费尽心机,他的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从自身的修养到万事万物,没有不能得到的。

  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谋略!

  反过来,如果心xiōng狭窄、目光短浅,只追求个人的、眼

  前的蝇头小利,其结果则是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不能成就。

  原典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

  生成。

  注释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

  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人者也。仁非亲亲于天下,而天

  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解释

  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

  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仁爱的本质如天,无所不包;如海,无所不容;如雨露,无所不滋润。慈惠恻隐是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伟大仁德的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