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心
��中,还有半年就毕业了。她这上高中的名额,就是村里推荐的。有沈爸在,上高中的人里自然少不了她。

  想到这里,沈兰欣又想起两年后的高考,再想到自己忘得差不多的知识,她有点着急了。因为她把忘得太多了,语文还好些,英语更是之会背二十六个字母,她记得可是要考英语的;数学,她也就到小学文化程度,看来以后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学习,争取在高考之前战胜一切困难,考个好大学,让爸妈也高兴高兴。

  不过,现在快过年了,学校里都已经放假了。想学习,除了自学,就是让哥哥给她补课了,不过,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还有两年时间,她多努力,一定可以考上大学。记得考大学是分文理科,她就专门攻下文科就好了。

  沈兰欣因为生病,就起得晚。两个哥哥在家呆不住,都出去了。沈爸去地里看庄稼,只有她和沈妈在家里。她在水缸里打了水洗脸,看到自己那呲了毛的牙刷,觉得无语,看来抽空她去镇上时得重新买个牙刷了。

  这时候,农村人还真没几个刷牙的。沈兰欣也是到镇上上中学时才开始刷牙。讲究的农村人也就吃了饭漱漱口,别看没人刷牙,可是因为这里水质好,再加上这个年代吃不起糖,没有龋齿,几乎人人一口白牙。大多数农村人,和那张常年晒得黝黑的脸比起来,那口白牙成了鲜明的对比。

  沈妈给兰欣在小灶上炒了个鸡蛋,算是犒劳她。大锅里有沈妈给她留的玉米粥,还给她留个大白馒头。

  话说,这个年代吃细粮的少,吃粗粮才勉强吃个温饱,哪有舍得吃细粮的。有的人家只有过年过节时吃一次馒头水饺,还不能一次性吃个饱。平时都是吃玉米窝头,这玉米不够了就吃地瓜。地瓜产量高,能充饥,能解决温饱,谁家粮食要是不够吃了,就吃地瓜干,喝地瓜粥。有的人都吃够了,多少年后回忆起来,那种吃腻的厌恶感记忆犹存,搞得再也不想吃地瓜。

  因为沈兰欣生病,沈妈昨晚活好面,今早起来就蒸了一小锅白面馒头,让沈兰欣的两个哥哥看着也稀罕不已,沈妈让他们一人吃了一个,说剩下的给生病的兰欣留着。

  沈兰欣知道,这饭就是最好的饭食,平时很难吃到。要不是她爸有点门路,搞了点细粮粮票,她也难吃上一顿馒头。

  农民中的粮食,除了上缴公粮和征购粮,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扣除,如“生产队提留”“派购粮”“救灾粮”“战备粮”等等,剩下的才由生产队按照各户的工分总额分配。面粉是细粮,可这年头小麦的产量本来就不高,亩产也就几百斤,除去各种征购,分到每家每户的就没有多少了。赶上收成不好的念头,农村还经常短缺一两个月的口粮,那日子过的,就别提有多惨了,能一年到头,能吃饱饭,那就是好日子,要是能吃上细粮,那就是享福,要是能吃上肉,那就是天大的恩赐。

  沈兰欣嚼着馒头,就着鸡蛋,觉得幸福的喜悦涨得心头满满的。这个时候的农作物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吃起来是分外香甜,一个大馒头,沈兰欣很快就吃完了,她又喝了一碗玉米粥,这才吃饱,去洗碗筷。

  沈妈见女儿的胃口不错,觉得兰欣的病应该快好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沈兰欣吃完饭,就回自己的屋里翻找初高中课本,忙活了好一会儿,终于把各科的课本找出来了。考大学是好事,她当然不能吃独食,也得让哥哥们抓住这个好机遇。因为这个年代考出来的大学包分配,考上了就是吃国粮捧“铁饭碗”的人,比在农村吃苦下力干活,可是出息多了。记得前世,大哥因为毕业早,功课忘下不少,考大学差了十几分;二哥却考上了某政法大学,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大哥沈玉成留在家里当了农民,在父母跟前孝敬;二哥沈玉浩对她一直很照顾,他留在了市里,经常让二嫂给兰欣和丹丹送吃的穿的。大嫂刘兰是农村人,小家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