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chapter8
  虽然按赵浅的言论,曾好和慕大师已经正式“约会”过,不过当事人显然没有这个“约会”的概念,依旧保持上下属,boss和员工,大师和小白的相处模式。

  工作闲暇之余,曾好安静地翻看慕一洵的画集。

  最早期的时候,是一些临摹维列坦的风景画,接着是更简单的人物画,譬如《静思》里的男童,虽以写实为主,但融入了电影式的特写镜头和变形的视角,通过戏剧性的张力和铺展,呈现出男童独孤,内心封闭的生命状态。

  再下去是那副被收藏列入中国美术馆的《西安寻遗》

  千年沧桑之古城通过焦黑尖锐的笔锋,写实的表现手法融入国画的写意,呈现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不失悠远深长的意境。画的左下角是闲站在古城下抽烟的老人,他背景佝偻,整个人像是一个圆点似的定格在那里,存在感很弱。显然,对比经历千年沉浮丧衰的古城墙,耄耋老人也显得渺小。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人与石》里的人在和石头做了漫长的较量,经历了彷徨,挣扎,焦虑后,达到一种妥协,人卸下了英雄梦,呈现出对脆薄如纸的生命的认同,诚然,这样的认同被称为是一种“滑稽的酸楚感”。

  《神像》里对宗教,哲学的图解,用弧线环绕的新颖方式呈现人类内在的**,痛苦在苦刑中逐渐被引渡。

  《石窟》组图是一系列的石窟佛像和佛教圣地的风景画,以油画,水彩,雕塑三种表达形式完成。作品没有刻意地传递出个人情绪,没有恐惧,没有兴奋,没有特意的表现**,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种敬畏的心情去完成,呈现出原始的真与美。

  ……

  慕一洵的作品不太多,但每一副都是艺术品,其中大多数被国内外知名,对外公开的美术馆列入收藏品,少部分列于顶级收藏家建立的私人美术馆中。

  曾好手中这本画集里的作品也并非全部。

  她虽然是艺术方面的“门外汉”,但作为一个大众个体,还是可以直接感受到慕一洵作品中呈现的力量。

  尤其是想象这些顶尖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仅靠那么简单的一双手,一笔一画,一心一意地化腐朽为神奇,传递给看者无限的想象,震撼和顿悟,牵引看者走入一个未知的深远世界,这样无形中的操纵力……曾好由衷地膜拜。

  最重要的是,她似乎能感受到慕一洵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别人不同的在于,他对作品里描绘的万事万物有种敬畏,谦逊的心态,他不炫技,也不会刻意地用一种表现形式传递自己的个人情绪,他会在平和中给你带来一种深刻,他给你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你自己去感受,去经验,这是他给看者的尊重,他会引导,会牵引,但不会用自己大师的身份来主宰你的判断。

  合上最后一页,曾好静坐着发呆了许久,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她好像有些理解为何夏奈每次提到慕一洵,眼神都会迷恋而炽热,只要是认真欣赏过慕一洵的作品,或多或少地,都会被他的作品“影响”到。

  午休的时候,曾好跑去“求教”。

  “油画的门槛是不是很高?”

  慕一洵正在洗手,听到她的问题,轻轻拧上水龙头。

  “不高,只要你有素描绘画的功底。”

  “是这样。”曾好点了点头,“那素描要学多久才能学油画呢?”

  “三年左右。”

  “原来要这么久啊。”曾好意识到就算是当业余兴趣,自己都不够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