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日,便带着人往柳州城赶,说‘赶’这个字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

  路上除了天气不好的时候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一赶路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天色暗下来了,都还会再走一段路。

  想想刘子成,魏时这次并没有坐在马车里背书,反而是在外头骑马,他还打算回去之后拜托大伯给他找个拳脚师傅,骨架就这么大了,个子总得往上长一长,别等到成年之后,跟刘子成站在一块儿,再比别人家矮半头。

  至于读书,底子已经夯实了,乡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了两门。

  一门是律学,考察的是本朝的律例,这一点,巡场的举人先生一定比不过自家大伯。

  另一门是算学,也就是算数,这应该是魏时最有把握的一门学科了,说着金手指都不为过,别看上辈子他是文科生,但是数学基础一点都不差。

  更何况跟后世的数学比起来,如今的这些算术题目,他也瞧过了,真心……不算难。

  乡试的算学题目就更简单了,跟高中数学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在往上会试可能会难一些,不过魏时也没有看过会试的题目。

  但是就市面上的算学书来说,虽然读起来晦涩,但实际上的内容并不复杂,知识点都很简单。

  对魏时来说,把题目理解通透,难道是比练习知识点更重要,前者他还不太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后者完全是游刃有余了。

  下一阶段的学习,背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不需要天天背诵,每十天背一部分就可以了,反正都是早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

  重点还是在策论、杂文、算学和律学上,尤其是律学,他之前没有接触过,也算是从零学起,在这一方面他也没什么优势。

  甚至跟刘子成比起来,他是有劣势的,在家守孝这四年,刘子成不可能没有接触过律学,人家的起点可能跟他不一样。

  在算学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魏时仍旧是充满了紧迫感。

  柳州城知州府,谁也没有想过魏时会回来的这么快,毕竟这里放榜之日也没有过去几天。

  那还是头一次,大家不是从信上,而是在当事人口中得知好消息,姑且算是个好消息吧,榜上有名,而且还是一甲第二名。

  若是魏定当年拿到的是这个成绩,知州府肯定要大摆筵席庆祝一番,但魏时是拿过两个案首的人,不只是他自己想着冲击小三元,魏大伯和魏大伯母,还有魏定,都想过这事儿。

  如今就差这么一小步,就差这么一丁点儿,再好的成绩,让人觉得遗憾。

  又听元宝说,这次取得案首的刘子成,若不是上次被耽搁了,原本不该在这一年参加院试的,这不是阴差阳错了吗。

  “已经很好了,你才十二岁,能考中秀才,大伯就已经很为你骄傲了。”

  魏大伯是把大侄子当做自己儿子来带了,有这样的子侄,他真心觉得骄傲,这次院试虽有遗憾,可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儿,小三元的名头虽然好听,但也只是好听而已,重要的还是以后。

  拿了小三元,最后却没有考中进士的人也有,反倒是遭人耻笑,可见这中途再是花团锦簇,也比不过目的地重要。

  考中了秀才,就相当于是跨越了一个阶级,各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了。

  按照本朝律例,秀才名下可以有二十亩的田产免税,不过对魏家来说,不差这二十亩的税银。

  但魏大伯还是往侄子名下放了20亩的水田,都是上好的水田,原本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