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3)
�吃不上,哪儿用得起产婆哦。”

  “用得起也不能用。”郑大妈送完面条回来,笑着接话,“老太你忘记啦。我生娃娃的时候,那个收生婆婆的手就伸进去掏,跟挖山芋一样,痛得我眼睛都翻过去了。”

  卫红听得心惊肉跳,赶紧阻止自己的母亲:“妈,你甭讲吓人的了。”

  郑大妈鼻孔里头出气:“讲,我凭什么不讲。就是要你晓得生你我受了多大的罪。”

  郑卫红下意识地反驳:“妈,你这说的是生大姐二姐吧。你生我的时候不是在地里头,一蹲下来就生了。哪儿来的收生婆婆啊。”

  屋里头人全都笑了起来。

  郑大妈眼睛一横,伸出手指头要戳儿子的脑门:“你个兔崽子。”

  余秋乐不可支。

  老太仔仔细细地端详她,连连点头表示肯定:“你很好,主席派给我们贫下中农的都是好把式。”

  秀华都说不痛的,生的时候大夫都是好话,也不喊也不骂。她生完娃娃就不痛了,刚才她还自己坐起来喝汤吃面条。

  乖乖,这可是生娃娃。她又不是没生过,哪回女人生完娃娃不是摊在床上动都动不了。

  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派了小救星下来让贫下中农也过好日子呢。

  余秋笑道:“那也是你们照应的好。秀华嫂嫂心情好,身体好,生的快。后面坐月子好好养养,以后身体不吃亏。”

  其实按照现代观点,产妇应当尽早下床活动。这样可以有利于身体恢复,减少静脉血栓等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但这种模式明显不适用于现在的杨树湾。

  秀华都要生孩子了,还得下田挑担子。要是生完立刻爬起来,她搞不好连月子都不出就要到田里头干活。

  余秋以前在医院的时候曾经跟产房的老师讨论过传统的坐月子模式。

  她们一致认为之所以那样做,不是因为当时的医者愚昧,而是为了保护女性。

  无论中外,主妇都是一个家庭中最辛劳的人,她们从早到晚,家里家外忙碌不休。

  生完孩子原本就虚弱的她们,需要一个好好休养的机会。

  不让她们下床,是因为当时的医者清楚,她们下床就要干活。

  不让开门开窗,是为了防止她们看到家里一团糟,忍不住要起身忙碌。

  不让洗头洗澡,其实是为了避免她们自己起来洗尿布。

  收生婆婆是出于怜悯与保护产妇的需要,才要求产妇卧床休息。

  秀华的母亲赶紧接腔:“当初我就是看我老婶婶家里头都是实在人,才把姑娘送进门的。果然没错,我这个当妈的眼睛不瞎,给姑娘找的是好婆家。”

  老太太也笑:“那是秀华好,打着灯笼没处找的好媳妇。”

  余秋吃过午饭,再次给秀华做了检查一切正常,这才告辞。

  临走前,她又被郑家老太太硬是塞了根嫩生生的黄瓜当零嘴,才顺顺当当出了郑家小院。

  午后的乡村也不是静悄悄的。

  农人没有停歇的时候。即使是盛夏时节,吃过午饭,农民就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去了。

  生产队倒是两点钟上工,不过大家得趁着中午这点儿功夫赶紧收拾自家的自留地。不然等到天黑下工,再想侍弄自留地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