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虽然对大象和白孔雀十分心动, 但最后安长卿还是没有同意带淮如善进去。说到底那是淮如峪兄弟两个的事情,他在中间横插一手,总有些越俎代庖。在浮梁城内尽兴游玩了一番之后, 安长卿便与萧止戈持着淮如峪的令牌去了秘库。

  秘库就建在淮如峪的寝宫地下, 淮如峪的心腹侍从引着他们下去,到了门口躬了躬身便离开。守门的是两个聋哑侍从,安长卿出示了令牌,便和萧止戈一同顺利进去了。

  秘库内十分干燥, 在里头一点都感觉不到外面潮湿与炎热。整个库房除了一排排的书架之外,便只有一张看书用的书案,书案宽大, 上头摆放着笔墨纸砚, 以及基本堆叠的书籍。为了防止走水,秘库内照明用的全是夜明珠, 一颗颗镶嵌在墙壁上,将库房内照得明亮。

  他们进来没多久,其中一个守门人便送了茶水与糕点果脯过来。安长卿颔首致谢, 那看门人比划了两个手势便退了出去。

  安长卿信手翻了翻书案上堆叠的书籍, 发现除了一些前人手稿之外,还有许多与鲛人族有关的文卷记载,是他们在大邺与西蜣从未见到过的。

  将书籍放下, 安长卿又书架上翻阅, 存放书籍都细细分了类别,哪些是先人手稿,哪些是野史传闻, 还有一些前人留下来画卷,专门用不易腐坏的木匣子存放着。

  “看来这一趟雨泽我们是来对了。”安长卿打开一个木匣子, 看着里头的画卷道。

  萧止戈亦有此感,指了指这些书架道:“还有十来天时间,书架上的书我们一人看一半,说不得出发前还能找到些新的线索。”

  安长卿与他想法不谋而合,当下便跟他分了分,各自抱了几本书开始翻阅。安长卿看的是淮述安留下来的手札,手札封面处标记了时间,他从最开始翻阅,才依稀弄清楚了那画中人的身份。

  手札应该是淮述安年老后回忆所写,他从初遇开始写起,字里行间皆是回忆。

  “载德十六年,我乘船出海,在海上遇见了余峤,他说自己出海行商,不幸在海上遇见了风暴,船只倾覆,他抱着一块船板漂浮了三日方才遇见我。我心生不忍,许他上船,带他回了雍州。”

  这余峤便是画中人,那时候雨泽还是分属于雍州的蛮荒之地。而淮述安出自雍州淮家,尚且还只是个刚刚弱冠的青年。

  在这段话下面,淮述安又以小字补了一段话:“那时年轻,见他相貌昳丽,为美色所迷便轻信了他。如今回想,他那时神采奕奕连一丝憔悴都没有,怎么会是在海上漂浮了三日的人?他之神异,早露端倪。只是那时年少并未察觉。”

  安长卿按照封面上列出的时间,一本本看过去。手札上大多是写二人相识相处之片段,除了开头提过一个名字,再未提起过余峤的其他信息。加上许是年纪大了许多事情都记不太清,记录的文字也大多简短零碎,安长卿一目三行看得极快,直到看到载德二十一年的记录时,事情才起了变化。

  手札上写道:“载德二十一年春,北地少雨,逢大旱天。至秋时,粮食欠收,朝廷苛捐杂税却越发沉重,听闻饿殍千里,死人无数。雍州处南地,虽未大旱,但数月阴雨连绵,大坝决堤淹没农田。朝廷不肯拨银两救灾,灾民死伤无数,瘟疫横行……萧历来信于我,约我到京都共谋大事,余峤好奇京都情形,与我同行。此乃我此生最后悔之事,是我害了他。”

  这一段字迹力透纸背,足见淮述安心中悔恨。安长卿急急忙忙地往后翻,却发现后面连着的是大片空白,翻过几页空白纸张,后面记录却直接跳到了两年后的载德末年。

  载德末年,前朝魏国因君主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八位大柱国共谋起事,历时两年,终于带兵攻入了京都,推翻前朝建立新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