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红楼 清穿乱炖
  康熙看着只不过挖了三四窝就堆了一小堆的红薯,隔壁的土豆也是这样, 随便一锄头下去都是连三挂四好几个, 亲自见识到这样的产量,康熙心中忍不住惊异,是不是可以理解这些海外传过来的洋玩意不止个头大, 产量也不小, 不过也不能立马下论断, 或许只是因为量少伺候的精心才有这样喜人的产量, 若是换成普通百姓耕种或许产量便要大大折扣,更何况还未尝过口感如何,若是口感太差也不方便大量耕种。

  “你这庄稼倒是侍弄的好。”康熙到底年纪大了,体力不行,不过挥了几锄头,便觉得有些乏累,身上也出了一层薄汗,将锄头递给一旁伺候的人, 借着江映蓉的手帕擦了擦额上的汗珠。

  “这三样本是林氏种的, 原来只是想尝个鲜,没想到海外传过来的庄稼倒是不挑地方, 也不挑天气,平日里只要侍弄一二便有如此产量,儿臣之前种的一块水稻和和一块小麦可就金贵了,尤其是水稻不同时期需要的水量不同,儿臣手生把握不准, 虽说最后也有收获,却是比不上正经的庄稼人种出来的品质,小麦只是比水稻略好了一些。”胤禛的脸上带了两分不好意思,那块水稻和小麦可真是花费了他老鼻子劲儿,尤其是水稻,时不时就要加水,幸而有人挑水运水,他只要浇水即可,就这还累的腰酸背痛,这要是换成寻常百姓遇到干旱的天气,光这样挑水浇水估计就能累死个人,先不说其他,种过庄稼的胤禛对于底层百姓的辛劳生活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

  “哦?这么说玉米土豆红薯不仅产量颇高,种植之法也比较简单?”这下康熙这下真正来了兴致,心里头的期待更甚。之前没有立马重视,就是不想一开始期待太高,结果反而失望更大,听了胤禛此言,康熙觉得他或许可以期待一下这些洋庄稼能带来的好处。

  “玉米的种植比土豆红薯要难一些,但比起小麦、水稻却好上许多,儿臣目前只是在家中试种,一时也不能确定其产量究竟几何,是否可以大面积种植。”胤禛如是回道,他本来已经打算来年在庄子上大量试种,只是没想到康熙来的这么快,一时间也不能将话说的太满,但因着有亲眼见证,胤禛觉得大面积试种只会更好,不会差到哪里去。心里颇有信心,胤禛便继续道:

  “但据已经种植多年的地方呈报,这三样庄稼对于天气、旱涝、土地并不挑剔,尤其是红薯、土豆两物,当地的百姓大多都是自行开辟一片荒山种植,甚至在一些不肥沃的爬坡、沙地、山地等边角地方也能种植,产量也都不差,主粮不够一家人吃,但种了这些后至少能保证一家人熬到第二年收获之时。”这是胤禛后头又特意派人去各地走访细查的结果,原本只是暂时躲开争端的手段,现如今阴差阳错说不定能成为一件出政绩、显名声的大事,胤禛自是不会错失良机,早早做起准备,为的就是有一天上达天听。

  “朕在位多年,不敢与秦.皇.汉.武比肩,却也自认办了不少大事,也算一代明君,但对于百姓民生之苦却也力不从心,颇有无计可施之感。”为君者,尤其是明君者,头等大事就是想着如何百姓吃饱穿暖,这不仅是康熙,恐怕是每一位心怀百姓的君王都想达成的毕生梦想,但却因为各种限制、战乱以及天灾人祸,大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在寒冷饥饿中苦苦挣扎,甚至成片成片的冻死饿死,这是一提起来就让人心痛的地方,不可触碰的旧伤疤。当康熙听到类似关系民生的话,自然忍不住感慨伤怀,为那些大片主粮一旦歉收就不得不面临饥饿的地方痛心。

  “皇阿玛千秋之功不逊于任何君王,更何况天灾非人力所及,即便是秦.皇.汉.武也不能扭转乾坤。”胤禛小小的拍了个龙屁,想要打破突然间低沉的气氛。

  “行了,今日朕就尝一尝你府上种出来的东西,可别让朕失望。”康熙的情绪来得快去的也快,这会儿已经表现出一副迫不及待品尝食物的架势。

  “请皇阿玛和额娘先行移步花厅,稍作休息。”胤禛早就交代到林玉,林玉听说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