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闻说
  林灯在上高中历史课的时候,曾经听历史老师提过一嘴,说大文豪朱思危也就是姚启安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许多人为了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喊着“废除汉字、改用字母”的口号时,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猛烈地抨击了这种思想,为保留汉字和白话文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是,姚启安虽然大力推广白话文,可他本人的国学功底十分深厚。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有时候比较偏“右-派”,甚至过于保守,存有一些封建残余,尤其是他在女子教育方面的态度。

  姚启安这篇大名鼎鼎的《论女子教育》,林灯听说过,但没看过。准确地说,她只看过标题。

  至于内容嘛……林灯也不太清楚。毕竟她高中是理科生,历史这种科目只需要参加“会考”,学个差不多就行了。

  现在倒是不用林灯自己去看了,姚启安的忠实“粉丝”郝文华,已经通过他的实际行动生动形象地向林灯展示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对于这种“女子学习就是为了辅助丈夫和孩子”的思想,林灯当然是不认同的。

  但她得承认,在这个时代,身为男权社会长期利益既得者的男性肯支持女子读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她也不好对人家太过批判。

  毕竟比起那些坚持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好上太多了。

  而且别说是在这个时代了,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女人上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嫁一个“好男人”,有一个“好归宿”……

  想到这些,林灯对郝文华还算客气地说:“郝先生,不好意思,你对于女子教育的看法,恕我难以苟同。我承认,女子若是读了书,会对孩子的教育有益,会给丈夫在新派人士面前添一些所谓的‘光彩’,但这不该是女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女子读书的目的应该和男人一样,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郝文华诧异地看向林灯:“可是女子天生柔弱,何须强行命她们去学习那些男人才会用到的知识呢?至于工作,则是更加没有必要了。我相信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一定不会嫁给养活不起她们的丈夫。”

  林灯摇摇头:“女子和男子一样都是人,不应该存在附属关系。您的说法表面上是在体贴、照顾女性,可实际上并没有尊重女子的独立人格。”

  林灯是一时没忍住自己的吐槽欲,话赶话地和郝文华说到了这里,可这句话说完她就有些后悔了——她似乎已经表现得不像是一个文盲了。

  好在郝文华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此时此刻,他满脸的震惊,关注点完全集中在了林灯刚才所展露出的思想上。

  “你……你可是姚先生的妻子啊,怎么能反对姚先生的教育理念呢?”郝文华不禁露出焦急的神色来,“你说的这些话,倒有些像是闻说写的那些文章里说的,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闻说?

  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

  民国时期恰逢时代变革,英才辈出,有许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名字都为世人所熟知。

  而在这其中,闻说绝对是最出名的一个。

  他和姚启安一样少年成名,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青年运动的领军人物。

  不过和姚启安不温不火、甚至有点软绵绵的文风不同的是,闻说的文风十分犀利,总是猛烈地抨击着封建社会的弊端和种种封建思想的害人之处。

  不仅如此,他还以笔为剑,看谁不顺眼就“炮轰”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