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总有一款适合你
; 林晓光虽然没当过知青,但对这些事情知道的不少,体会也有一些,但比不上亲身经历的人,不过数量大。

  每一个知青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但别的知青的故事,他们却不知道。

  而林晓光是知道的。

  他写关于知青的小说,目的很明确,打动这些人。

  隔一天,在学习班结束之后,清华文学社召开扩大会议的时候,他就说起这件事。

  “一本读物要有个定位,它的受众,也就是读者,是一个什么群体,为什么九月刊的青年文摘很受欢迎,因为我们打动读者,准确地说,是打动读者中的知青。”

  参加会议的人若有所思,他继续说着。

  “读者都来自天南海北,龙江的有,南云的有,胡建的有,西疆的有,工农兵子弟有,这里面绝大一部分人,都是知青,远的有老三届,中间的有新五届,近的有后五界,我们只要抓住这部分人,青年文摘就意味着成功了。”

  “可是看九月刊,关于知青生活栏目占比重比较小,我们是要扩大吗?”刘燕追问。

  她就是知青,不过没有去北大荒,而是去的南云边疆,青年文摘里关于知青的文章,对她的触动很大。

  其他人听到这个问题,齐刷刷盯着林晓光,包括重新履职的朱建军。

  “不用。”

  林晓光摇头:“内容上扩大一些就可以了,栏目不用,就拿现在的知青故事、军营岁月、农村天地来说,前者全部都是面向知青的文章,军营岁月栏目中生产建设兵团占很大一部分,农村天地中也有不少插队知青的。”

  “要是知青比重扩大太多,我们干脆把青年文摘改名叫知青文摘得了。”

  教室哄堂大笑,刘燕也不禁脸红。

  潘虹摆摆手,咳嗽一声,等教室安静之后,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为期一周的学习班圆满结束,同学们都很不错,顺利通过学习,就深入贯彻落实双百方针达成一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

  顿一下,潘虹看向场中的林晓光:“就像晓光同学做的那样,在现有九月刊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青年文摘做好,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其余部门围绕编辑部,全力配合这件事。”

  社长定下调子,常务副社长更是双手支持,其余五位部长也都知道深浅,更多的副部长和骨干,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反对。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青年文摘现在是很多学生的谈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好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

  就比如刘震云嘴里的一些人。

  有一天,林晓光去北大读者协会,路上撞见他,两人还算熟悉,之前他就有对刘震云约稿,经历过青年文摘的火热,后者对前者更是不陌生,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青年文摘,的总编。

  “小光,我正有事跟你说。”

  “啥事?别是新一期的约稿,被五四文学社截胡了吧。”林晓光随口开玩笑。

  闻言,刘震云就有些不好意思。

  “是这样,有人跟我说,你们青年文摘是搞大众文学,搞下里巴人,里面的作品,文学性不强,有的太俗,叫我别给你们写稿,我呢,当然没答应,不过《未名湖》那边放不下,我现在只能给你们连载这一部。”

  “没事。”林晓光摇头。

  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化,从来都是死对头,就像文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