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鲤鱼跳龙门,逆流而上
��,开始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第一代企业家的才能让人惊叹,他们不仅有技术天分,有对市场的敏锐反应,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很容易将人才揽入麾下。为了招聘到好的技术人才,任正非奔赴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广泛邀请老师和学生到华为参观、访问,寻求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一次,华中科技大学的郭平跟随导师到华为参观。当时,郭平研究生毕业不久,刚刚留校任教。任正非展现了独有的人格魅力,在郭平面前纵论21世纪的通信产业和华为的机会。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让郭平认为21世纪是通信的世纪,同样也是华为的世纪。郭平被任正非的抱负、待人的热情和诚恳感染,当即决定委身华为。任正非大喜过望,当即任命郭平为华为第二款自主研发产品的项目经理。这款产品就是hjd48小型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是一台可以带48个用户的新产品。

  事实证明,任正非的确是慧眼识英雄。郭平加入公司之后,不仅从事研发工作,而且还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公司从华中科技大学挖掘人才。任正非很快发现了郭平的管理天赋,在hjd48研发成功后,将郭平提拔为生产制造部的负责人。此后,郭平长期担任华为公司的高层管理工作,直至做到华为常务副总裁的位置。

  对于人才,华为从来不吝惜金钱和权力,高工资、强激励是华为人才政策的特征。在电信行业,华为一直以高工资著称。

  当然,高工资只是华为吸引人才的部分因素,像郭平这样刚加入公司就得到重用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郭平介绍的郑宝用,尤其是后来加入的李一男,七天内就被提拔为高级工程师,可见华为强激励的力度。

  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不能单方面对员工提出高要求,还必须在福利待遇等方面配以相应的激励。只有在责权利对等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员工为企业冲锋陷阵的积极性。

  将郭平等人揽入麾下后,华为正式启动了自主研发。

  当然,虽然名义上是自主研发,但以华为当时的科研实力,还无法做到完全独立开发。郭平等人虽然具有通信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但毕竟对交换机这样的产品还缺乏认识。因此,华为刚起步的时候只是做产品组装,也就是从市场上买回零部件,组装后贴上自己的商标,再推向市场。

  1989年,华为通过组装的方式开发出第一款自主品牌的产品——bh01。说白了,bh01就像电脑的兼容机一样,其实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但不管怎样,华为毕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比大部分国有通信企业和民营通信企业都早。这一步为今日的华为奠定了根基,让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

  bh01是一种24口的用户交换机,属于低端产品,只能在一些小型的企事业单位使用,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另外,bh01产品包装里的说明书,除了商标和最后的署名,内容都是照抄其他产品的。当时,市场上有很多同类的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而且大都是34口和48口的,bh01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

  然而,华为的市场开拓能力在那时候已经崭露头角。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经验的华为,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

  为了打造自主品牌,华为尽力在产品的外观上做得与众不同,并且特别强tiáo售后服务,注重客户体验。华为还举办用户学习班,免费为客户提供培训。在那个卖方市场的年代,也只有华为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将客户当上帝。在华为的宣传资料中,清楚地写着:每月10-18日在深圳举办用户学习班……生活费用自理,技术培训免费,无论是否订货,一视同仁。

  凭借积极的推广意识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华为既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功能优势的产品居然销量不错,让第一次“吃螃蟹”的华为人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念。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