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
��于缺乏经验,大部分考察都是走马观花,按华为的说法就是到海外“找感觉”。这种“找感觉”的结果就是将考察变成了旅游观光,很难获得实际效果。

  俄罗斯是华为第一个真正准备撬开的市场。莫斯科国际通信展览会结束后,任正非就安排人员常驻俄罗斯市场,并下达了正式的任务。任正非向驻守人员提出要求,要尽快解决华为公司通信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准入问题。通信产品市场准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拿到当地官方政府颁发的入网许可证,二是要获得开实验局的机会。如果能完成这两个任务,华为就可以在俄罗斯市场上公开出售自己的产品。

  这个任务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对于一家中国企业来说,通信产品的准入问题始终是它在海外面临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在20世纪的时候,中国能够让世界接受的就是轻工业品,像交换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是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的。

  1996年,徐直军率队去俄罗斯,希望能推广华为的产品。然而,不要说推广了,当地的客户连见都不愿见华为的人。后来,还是一家小公司的员工为徐直军解了惑。对方告诉他,俄罗斯根本不相信来自中国的华为能够研制出高性能的交换机,因此,“俄罗斯根本不会用任何新的交换机,所以不可能与华为合作”。

  也难怪俄罗斯有这样的想法,华为在俄罗斯参加通信展的时候,曾通过中国使馆邀请俄罗斯科技委通信局和邮电部的官员参观。对方居然毫不回避地表示:“中国能有什么高科技?”

  徐直军显然是有备而去的,他当即拿出了华为自主研制的电路板和芯片,让对方颇为震撼地见识了“中国创造”。然而,即便如此,华为也只不过零散地销售了一些通信产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内,一直没有真正打开俄罗斯市场。

  当时,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正在整顿经济,但始终没有起sè,与此相应的就是俄罗斯通信市场的冷落。很多跨国巨头就是在那时候撤出俄罗斯的。小有小的好处,华为原本就没有国际市场业务,好不容易在俄罗斯建了第一家办事处,当然不愿意就此撤出。好在俄罗斯办事处人员很少,每年开支的成本也不高。经过高层研究,华为决定保留俄罗斯办事处,争取在俄罗斯经济恢复前打好基础。

  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来说,提升技术、打造品牌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回顾海尔、tcl和华为的海外历程,如果没有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就不可能赢得海外第一单,更不可能逐渐打开海外市场。

  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企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技术、产品方面做好准备的同时,还需要国际同行慢慢接受企业的海外代表,然后再接受企业。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正因为漫长,一旦打开就会成效显著。

  当大部分国际巨头都退出俄罗斯市场后,华为选择了坚持。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实现本土化运作,1997年4月,华为经过多方考察,与俄罗斯电信公司和俄罗斯贝托康采恩两家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贝托-华为。建立合资公司无疑是一步好棋,尤其是在俄罗斯经济困难时期。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经济运转良好,其他国际巨头都守在俄罗斯的话,这些俄罗斯本土公司是不可能选择华为作为合作伙伴的。正是因为这次合作,华为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抢得了先机。

  合资公司的成立,一方面解决了本土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悬而未决的市场准入问题。虽然华为1996年就在俄罗斯设了办事处,专门负责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但由于俄罗斯普遍存在的前苏联的“老大哥”作风,以及行政运作上的僵化和保守,华为始终无法逾越外交壁垒。现在,华为终于通过合资公司解决了这道难题。

  不过,当年俄罗斯的经济基础的确薄弱,即使有了合资公司的支持,华为在俄罗斯市场依然寸步难行,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内几乎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