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司要有自己的“宪法”
�在讲“鸟语”。对一家企业来说,如果企业领袖与员工无法直接沟通的话,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文化基因。

  任正非意识到,单靠华为内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现有问题的,因此开始考虑借用“外脑”。巧合的是,当时刚好有几位人大教授在华为做培训,双方一拍即合,人大教授答应为华为做管理咨询。

  当时,企业文化虽然在中国传播了近十年时间,但真正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很少,形成规范化文本的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华为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华为最初聘请彭剑锋等人大教授开展企业咨询时,并不是针对企业文化体系,而是从营销体系开始的。但在任正非的亲自过问下,咨询内容不断拓展,从营销体系逐渐延伸到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领域,最终聚焦到企业文化和管理大纲上。随后,华为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负责整理和提升华为管理大纲。

  据彭剑锋回忆,当年国家正在起草“香港基本法”,因此任正非建议将这部内容极为丰富的管理大纲命名为“华为基本法”。

  任正非经常参与项目组的讨论,对华为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逐渐认识到,早期的华为主要依赖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员工的忠诚,由于规模较小,能够轻易地统一思想,推动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单纯的家族式管理是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的,要想加强企业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大制度、流程建设,走一条更为规范的管理之道。

  在明确了公司存在的问题后,“华为基本法”的lún廓就非常清晰了。经过双方多lún讨论,最终将“华为基本法”的主体内容定位在华为的价值观体系和管理政策系统上。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管理政策则涵盖了企业的决策系统、行为准则等内容。

  “华为基本法”是中国企业第一部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大纲,被业界看做是企业文化的启蒙读本,不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华为公司的行动指南,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当然,编制“华为基本法”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华为认清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从人性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对人负责转向对事负责;让华为认识到制度、流程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向跨国巨头学习,引进各种各样的先进流程,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批判与自我批判:打破“面子”文化

  任何企业的领导人都会更迭,管理模式可能变迁,甚至连主营业务都会在产业的大背景下发生变更,但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资源。华为从创业起就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华为对“面子”文化深恶痛绝,任正非说,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因此诸如“批判与自我批判”这样的优秀文化,始终是华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华为迅速成长的基因。

  优秀的企业总是不乏特sè,甚至这些企业的员工在待人接物上也会表露出某些特征来。比如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就给人这种感觉。这些企业之所以优秀,缘于其独具特sè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员工之所以与众不同,同样在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可以模仿,技术可以学习,管理模式可以借鉴,流程也可以引进,唯一无法学习和借鉴的就是企业文化。当年,丰田制造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类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引进丰田的生产管理。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丰田还是只此一家,并没有因为对外开放自己的生产车间而造就新的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丰田成功的核心要素并不在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制造流程或其他管理环节,而是在于无形的企业文化。

  华为是一家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也从文化建设上获益匪浅。任正非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