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加州理工学院-1
哲学上提出“唯能论’”。

  尽管只有35岁,奥斯特瓦尔德就以他的研究工作和远见卓识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外表温文尔雅,实际却jīng力过人,多才多艺(除了在实验室工作之外,他还会弹琴、谱曲,jīng通哲学),而且他具有远见。他竭力鼓吹所有的科学都是一体的,不同的学科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他特别希望“用物理的火炬照亮化学的暗室”。在他看来,物理比化学更为进步,更加jīng确,更富有理论性。化学家收集事实;物理学家解释事实。他与另外几位心心相印的学者共同建立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即后来的物理化学。这门学科借鉴了物理学的技巧和方法,把化学的研究重点从化学物质转向化学反应,从单纯地发现和整理化合物转向寻找决定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他在莱比锡的物理化学研究院中孕育了许多新的伟大思想——化学品如何在溶yè中反应,电的作用,催化剂的功能。当诺伊斯跟随他学习时,奥斯特瓦尔德的远见卓识还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他的实验室灯光昏暗,空气浑浊,cào着不同语言的学生济济一堂。他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科学圣殿。聚集在此学习的学生又将奥斯特瓦尔德的思想传向世界各地。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诺伊斯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尊崇德国在科学界的无上地位(他的许多论文首先都是在德国的杂志上发表的,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希望在美国重塑一个奥斯特瓦尔德式的研究院。他要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室,但是学校的财政无能为力。在美国化学史上令人感到幸运的是,诺伊斯在1898年同他人一起发现了一种很有价值的回收摄影业废料的工艺。当这一工艺商业化之后,每个月能够为他带来一千美元的收入——大约是他作为麻省理工学院专职教授收入的五倍。他无妻无子,无牵无挂,除了航海,没有别的奢侈和爱好,所以,他把这笔钱投资用于兴建梦想中的实验室。他与麻省理工学院达成一个协议,由他负担新实验室一半的费用。作为回报,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其中包括用人、tiáo派研究生和制定研究重点的最终决定权。

  1903年在后湾成立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化学研究实验室带有一点德国式风格。像奥斯特瓦尔德创建的那种德国研究院之所似获得成功,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基础研究本身及其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这些研究院的核心一般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学者,其名声可以吸引学生和资金。这种研究院在其母校校园之外的地方,往往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和实验室。脱离了学术压力和院系之争,学者们得以专心致志地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并向优秀的学生介绍最新的发现。教学成了强化训练,多数采取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学生和教师在一起评判最新的科研成果。当然,最重要的教育还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研究生被要求在实验室中花大量的时间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今天,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高等教育必须和研究工作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必须通晓本学科最新的进展和方法,以便为未来的研究作好准备。不过,深受德国影响的诺伊斯是最早使这一观念成为现实的美国科学教育家之一。

  尽管在形式上是照搬德国的做法,但诺伊斯很快就在实验室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对于他许多当年的想法,现在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在近一个世纪之前,这些想法近乎于一场革命:他强凋思维的方式,而非思维的内容;他强tiáo化学应当牢固建立在物理学和数学之上;他对学生满怀热忱(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就是他的家庭成员);他创造了一种学生和教师可以不断进行交流的轻松气氛。许多比他晚一辈的物理化学家都记得乘坐诺伊斯的游艇“研究号”驶出波士顿港的情景。一路上,大家谈论着最新的化学理论,对他即兴吟诵的诗句报以阵阵的喝彩声。诺伊斯本人研究的功底很深,但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改变了化学系学生教育的方式。鲍林回忆说,诺伊斯是一位“伟大的化学教师”。

  “物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