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直接从俄文译出的新译本。文革时期,他的作品与所有外国作家的作品一样,遭到禁止。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作品的新译本源源不断地推出,有的已经有了好几个译本。这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我国广大读者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应该说,他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前面已经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长篇大师,代表他的艺术成就的,当然主要是他的长篇。他的长篇不仅数量多(约十部)、篇幅大(《卡拉马佐夫兄弟》七十余万字),而且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但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加讨论了。下面我们想简单地谈谈他的短篇,主要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的短篇(包括一些篇幅不大的中篇)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当有特sè,而且不乏堪称jīng品的上乘之作。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基本上可以窥见到作者的创作思想倾向和他的艺术风格。

  我们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他一生受穷,对穷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写出的第一部作品,就取名《穷人》。在我们译出的这些短篇作品中,主人公无一例外的,都是穷人,都是受尽欺凌与侮辱的“小人物”,就是他写的儿童,也是一些完全丧失童年生活的受苦受难者,这里有惨死的小职员普罗哈尔钦先生(《普罗哈尔钦先生》)、发疯的文书舒姆科夫(《脆弱的心》)、活活地饿死的小偷叶麦里亚(《诚实的小偷》)、冻死在柴堆旁的小男孩(《基督圣诞树旁的小男孩》)、“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让人取笑逗乐的小丑”波尔袒科夫(《波尔袒科夫》)、一贫如洗的幻想家(的男主人公)……

  写小人物,在俄国文学史上,并不是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都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深化和扩大了这一主题。他把一个不曾受到人们注意和研究的世界——十九世纪俄国大城市里的贫民窟,引进了文学。他是第一个展示这个奇怪角落的作家。这是一个yīn暗的角落,“普照彼得堡所有的人的那个太阳,似乎不肯光顾这些地方,而照耀这些地方的,好像是专门为这些地方定做的另一个太阳”()。而在这些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生活着一群群的流浪汉、乞丐、小偷、妓女……这是一群被社会抛进底层的人们,他们受尽苦难,折磨,彷徨苦闷、得不到人间的温暖,只能靠幻想过日子!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他们,理解他们的苦难处境,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把他们的问题作为尖锐的社会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不是贵族生活的歌手,也不是“多余人”的创造者,而是同情弱小,揭露社会黑暗、愚昧、无权、压迫、剥削的作家。

  在作者所有的这些短小的作品中,情节都不太复杂,但气氛紧张,冲突尖锐,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灾祸,结局往往叫人撕心裂肺,惨不忍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歇斯底里的气氛。他的主人公总是处在惊慌不安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对周围的一切感到不满。他们极端孤独、苦闷,看不到希望,走投无路,其中不少人处于疯狂的边缘,或者成为疯子,或者自杀。他作品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病态的,被扭曲了的,反常的。他的作品几乎都有一种悲观绝望的yīn暗情tiáo。读他的作品,我们常常有一种压抑感,有时甚至感到简直透不过气来。在我们所译的这些作品中,大概只有《小英雄》算是一个例外。那里面的主人公“小英雄”,是一个罕见的明朗与和谐的形象,也只有这一篇作品充满了异乎寻常的乐观主义。

  是的,作者的笔下,没有怒不可遏的反抗人物,他的人物都是温顺的,发疯的发疯,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但很少有反抗的,最多只有一点点口头上的抗议,像波尔袒科夫那样,“他的每一次抗议,都是极其宽容的”(《波尔袒科夫》)。这自然是作家思想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