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吴国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宋·王观)

  按照《史记》的体例,帝王为“本纪”,诸侯为“世家”。

  而“世家”排第一位的不是辈分最高的姜太公建立的齐国,也不是地位最高的周公创立的鲁国,也不是爵位最高的商人后裔创立的宋国,而是吴国。为什么?司马迁的姥姥是吴国人?

  答案错误。

  真正的原因是:周朝原本应该是吴国的。

  离家出走的男人

  商朝末年,周国国君是古公亶(音沾)父。周国在古公亶父的时候已经是西部实力最强的国家了,因此商王任命古公亶父为周公。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大儿子叫太伯(又作泰伯),二儿子叫仲雍,又叫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太伯是君位的继承人。可是,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太伯没有儿子。那么太伯之后,谁来继位?从前还没有遇上过这样的事情。

  小儿子季历的嫡长子叫做姬昌,聪明能干,用《史记》的说法叫“有圣瑞”。古公亶父于是有个想法:太伯之后,姬昌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姬昌继位,他父亲季历怎么办?那么,是不是季历先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季历继位,他哥哥仲雍怎么摆?按理,仲雍排在季历的前面。那么,仲雍继位之后再传给季历,季历再传给姬昌?

  可是,问题又来了,仲雍有儿子,那么仲雍之后就应该传给儿子,而不是弟弟。

  那么,干脆废了太伯和仲雍,直接让季历继位?可是这也不行,一来这是破坏规矩,二来,太伯和仲雍本身也很贤能,没有理由废他们。

  古公亶父为了这个问题,想得脑仁都痛,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父亲愁眉苦脸、心绪不宁,太伯和仲雍都看在眼里,怎么办?太伯和仲雍于是去找父亲,提出愿意让弟弟接任国君,可是古公亶父没有同意,他知道两个儿子都很孝顺,不想让他们受委屈。

  尽管拒绝了太伯和仲雍的请求,古公亶父心结未去,依然情绪不佳。不多久,古公亶父病倒了。

  “兄弟,机会来了。”太伯对仲雍说。

  “什么机会?大哥,你可不要乱来啊。”仲雍担心哥哥要对父亲不利。

  “兄弟,你想到哪里去了?”太伯瞪了弟弟一眼,有些不满意:“我说的机会是咱们两人可以借口去衡山为父亲采药,趁机出走,那么,国君的位置自然就留给季历了。”

  “原来如此。”仲雍恍然大悟。

  于是,兄弟二人去见父亲,说是传说中南岳衡山有仙草包治百病,两人想去采药,为父亲治病。

  古公亶父其实猜到了两个儿子的意图,不过他没有阻拦,他觉得这样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太伯和仲雍离开了家乡,一路东行,来到衡山。那时的南岳衡山是哪里?不是现在的湖南衡山,而是现在安徽霍山县境内的天柱山,那时叫做衡山。直到汉朝,南岳衡山都是这里。

  兄弟两个晓行夜宿,一路奔波,终于到了衡山,那时候这里都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太伯和仲雍于是继续向东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终于再次见到了平原。

  越向东走,江河湖泊就越多。这一天,兄弟俩来到了现在的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