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应天(二)
  这下周允对自己腹中的学问有了分寸,他连名扬天下的应天书院入学测试都可以应付,便暗自得意了起来。

  周允不知道的是,其实天下还有很多像他这般有才学之人,可是书院连考核的机会都不会给他们,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学府。

  接着便来人给周允分了学舍,发了院服。别的书院都是七八个学生挤在一间学舍,应天书院有学舍百间,加上有人住在书院之外,所以安排两位学生共住一屋。以前住周允屋的两位学生今年都中了进士,自然搬离了书院。另一位新来的舍友听说是应天府人,平时都不在此住,所以周允无比幸运的独享一屋。

  应天书院学风无比开放,共设经义,诗赋,策论、墨家,道家等科目,并不强制学生每天学习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长短来选择科目。周允自然选了自己最弱的策论和诗赋。这两科都是应试必考的科目,所以选择的人最多。第一堂周允去的晚了些,前面已经挤满了人,他只能好站在讲堂最后面听讲。

  这边周允还没听清几句话,那边先生就讲完知识下课。众位学生们却不散去,仍对先生所讲内容兴致勃勃,一群人便在学堂中激烈地辩论了起来。周允初来与众人都不熟,自然不敢参与其中,见有人离开便默默找个位置坐下看他们辩论。

  周允专心地听了一会儿,才发现这帮人讨论正是今年省试策论的题目。据他个人理解,任何策论本就集百家之言,不分观点对错,只在行文中分个高下,所以礼部也从不公布标准答案。

  讲堂中的学生却分成了两派,双方各执一个观点,谁都不服谁。各位才子为己方论点拼命地征引各种论据,甚是热闹。按辩论的激烈程度来看,若大家不都是读书人,肯定早就打了起来。

  双方辩论了半天也没有分出高下,直到最后一方忍无可忍搬出了一尊大佛:今年省试第一的会元是他家邻居。据会元本人所讲:他的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与我方完全相同。既是天下第一的文章,另一方瞬间变得无没话说,此时也无机会拉那会元过来对质,自无法辨别对方所说是真是假,只好拱手认输。

  虽然最后双方闹的不欢而散,周允却收获良多,刚才这帮同学毫不保留地讲腹中学识讲出,可是让他涨进了不少。

  接下来几节策论课结束,学生们都会进行激烈的辩论。周允这才发现课后辩论竟是先生鼓励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知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不过这帮学生们都年轻气盛,谁也不服谁,每次都吵得不可开交。

  周允很快便发现书院学生分为了三派,一派是由官宦子弟组成的公子党;另一派是寒门子弟组成的平民派;这两派便是日常在学堂上争论的双方。第三派便是辽、高丽、大理等国来的留学生。但这帮留学生汉文不佳,都是先从基础经文学起,很少能与前两派直接碰撞。

  中午时周允居然遇见了那日被王归教训的几个契丹人,不过他们穿了统一的院服,除了发型外与旁人无二。毕竟有圣人的光环在,这帮异族在书院里的表现完全不像在外面那样飞扬跋扈,全都表现的老老实实。

  公子党们大多在入书院前就已相识,入院后自然紧紧抱成一团。应天书院不像京城太学有直接推荐官员后代入士的渠道,所以这帮公子们仍需靠考试登科,日常也表现的格外卖力,辩论起来并不弱于人最多的平民派。

  第二日周允自然而然地被人拉入了平民派中。平民派首脑叫做陈东,今年已经三十岁,却只通过了州试。虽然陈东已经娶妻生子,但仍是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先前正是因为在京城太学时因常在集会中辱骂蔡京王甫这些奸臣,所以被撵来了应天书院。

  纵使遭遇变相流放,陈东却保持原来的状态,常常针砭时弊,抨击朝政。好在应天远离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