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忠贤的去留
  试一试,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

  如何处理魏忠贤和阉党?

  阉党,就是在天启初年与东林党的斗争中失败的浙档楚档等,这些人同样贪墨,气节着实不敢恭维,做事的能力也并不是多么出众。

  团灭了之后,既收获声望又收获钱财,貌似这选择不错。

  魏忠贤呢不说贪墨银子了,仅是一个妄称九千岁就该杀。

  历史上朱由检就是这么做的,团灭阉党,召回各地镇守与监视太监,对厂卫弃而不用,结果却不太好。

  虽然收获了一些钱财——不是太多,却失去了耳目,还失去了一把有力的刀子和鞭子。

  仅仅一年之后,朱由检就发现出问题了——帝国的官僚体系已经烂透了,缺少了魏忠贤这把刀子和鞭子,朱由检有些使唤不动他们了。

  几次失望之后,尤其是崇祯二年辫子入关劫掠之后,朱由检不得不再次大量启用太监,作为一个监视监督的手段出现,重走天启的老路。

  只是,他却没有天启的气魄,始终没有放手让太监形成一股势力和派系与文官对抗。

  这样一来,想要督促官员干活达成自己的目标,朱由检就只能自己亲自上阵与这些官僚扯皮对阵。

  限于身份,也限于性格,朱由检只能也只会在既有框架内行事。

  可是,与靠做官为生的官僚讲规矩?恰似鲁班门前耍大斧——不识高低!

  结果就是被文官耍的团团转。

  朱由检被逼无奈,祭起了杀头这个最后的利器,结果依然很无奈。

  你可以杀!

  这是你做皇帝的权力,文官们认这个理,谁办事不利或捅了娄子,能保则保,不能保自认倒霉好了。

  问题是,杀了之后换上来的还是那种货色,再杀一个还是如此,你能怎么样?杀干净吗?

  即使偶然有一个另类的官员可用,也会毁于党争——如果没有先毁于朱由检的急躁的话。

  面对百病缠身的帝国,他束手无策,其实即使有什么办法也落实不了,最终,自挂东南枝去了。

  作为报复,文官及其后代也利用掌握的笔杆子,在史书上将朱由检黑得几乎一无是处。

  武强自思,想跑路的话也可以这样做,借机抄家弄点银子,然后跑路江南,也别折腾了,大家搂着江南mm一起混他几十年吧。

  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划江而治。

  如果试图挽救这个帝国,杀了魏忠贤就未必是最佳选择了。

  作为后世人,武强对这个帝国的权力运作方式和执行机制几乎一无所知;朱由检则是藩王入继大统,也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魏忠贤则能弥补这个短板。

  忠心也没问题。

  历史上,无论是迫于形势还是出于本心,魏忠贤始终没有威胁皇权,应该说对皇家还是忠心耿耿的,留下的话问题不大。

  留着他起码还有三个用处。

  一,魏忠贤在搜刮钱财方面比别人强一些。

  这货开源没什么能力,搞个榷税,各地方执行也不咋地,钞关收入倒是加了不少;杂项收入增加很多,什么钱都搜刮,包括督抚办公费各地预留仓钱粮生员优待等等,就没有他不要的。

  二:做鞭子催逼地方官完成税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