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
  【文化常识】

  二十四节气与古代记时: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将其编成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人记日多采用干支记日法。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同时,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初三叫做胐fe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具体到一天之内的记时,古人多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夜半之后的两个时段是鸡鸣和昧旦。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也是天亮的时间。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又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於现代的两小时注:小时本来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於半个时辰。。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

  【相关阅读】

  朱光潜《谈美书简》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的回味

  导读:倦鸟归巢,狐死首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淡淡的写景抒情话语,不知道出了多少游子的情思。

  人类社会从开始组建家庭开始,就开始了漫长的思乡之旅。因为只要有相聚,就会有别离。故土难离,许多时候人不得不离。装一抔故乡黄土,寄寓无限相思之情。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背负着“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哀怜。

  举目遥望,不见故土,只得将一腔相思洒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像着这应该就是家乡的那弯月亮吧。哪怕死去,也要“扶柩东归”,叶落归根,躺在家乡的泥土里,再也不分离。

  什么造成了分离?什么让人必须要体验着难熬的思乡之苦?

  初民社会,小国寡民,人们世代栖息在自己的土地上。本不该有这么多的思乡苦。然而他们的思乡苦,却是痛彻入骨。战争,徭役等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成了这人性的折磨。

  战争,不论正义的、非正义的,不论人们是主动请缨,还是被迫征兵,只要有战争,就是一种罪恶,就会有思乡之苦。《东山》里的男子正在细雨濛濛的还乡途中。他已经可以回家了,但离家愈近,思念愈深。他想终于可以不用再去痛苦的打仗了,可以不用在漆黑的夜晚里,枕着冰冷的兵器听旷野里的风吼了。他想自己家中该是什么样子了?这么多年没有收拾,恐怕是野草满地,土鳖四处爬行,蛛网四处丛结了。家里的田地也该荒芜不堪,成为野兽们的道路了。妻子呢?知道我回家,应该在忙碌地打扫房屋吧。多年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