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戰中的非洲戰場
��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採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佔領了一些土地,升高衝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africarifle,簡稱kar),人數大約2000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eastafricaregiment)和「東非槍騎團」(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無力進行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office)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b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8,000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他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族複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東非步槍團在內約1,500人的部隊向隆及多(longido)前進,卻被德國方面600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

  當印度遠征軍在10月下旬到達英屬東非時,它的英國指揮官作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不但沒有讓部隊下船休養調適幾個星期再進行軍事行動,反而直接航向德屬東非北部的tanga港登陸。在登陸時更由於英軍本身的遲鈍,錯失了迅速佔領無防禦的港口的良機。等到他們在岸上站穩了腳步,並且把大部份的給養都運到岸上後,才開始進攻港口。這時,列托─佛貝克本人和約1,000人的德國部隊已經趕到了。

  在瞭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800人,德軍則只有15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陸上對峙

  在這次戰役後,英軍士氣大大低落,也沒有足夠兵力再進行攻勢,整個1915年雙方形成對峙狀態。但是德國人並沒有閒著,他們常常派出班級的小部隊滲透入英屬東非,攻擊防衛薄弱的烏干達鐵路和橋樑;像在1915年7月,烏干達鐵路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炸斷了5次(通常連火車一起報銷)。這種小規模的滲透行動讓英軍防不勝防,單單調去防禦鐵路的兵力就達到了8,000人之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