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戰中的非洲戰場
��地卻更提高德軍方面的士氣。

  在這期間,雙方都在儘量增集兵力。英國人從南非和羅德西亞調來白人部隊,輔以印度部隊,本地的土著部隊則只佔極少數;他們的給養也從各地而來,武器彈藥則由英國本土供應。在消耗資源這一點上,列托─佛貝克的策略是成功了,英國不但將原本可用在歐戰戰場上的武器分撥到非洲,更將那些原來可以調到歐洲作戰的部隊派來對付他。而德國人方面由於被封鎖,他們嘗試自給自足,不依賴德國本土的補給;在兵源方面,他們除了接受白種殖民者的志願役外,更大量招募本地的土著部隊。這些土著部隊證明了比英國的白人部隊更能適應本地的氣候,在日後的作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上對峙

  這段期間,除了在陸上對峙外,在水上也有對峙。德國巡洋艦「哥尼斯堡」號在開戰前到達德屬東非,開戰後進行通商破壞戰,擄獲英國商船「溫徹斯特」號,並擊沈了英國巡洋艦「pegaus」號和一艘巡邏艦。但是不久她的引擎故障,不得不藏在一個河口三角洲的水道中進行修復。這時英國海軍部調集大量船艦仔細搜索德屬東非海域,終於發現它的蹤跡。由於英國海軍沒有那個三角洲的水文圖,無法派大型艦隻進去攻擊它,於是派出艦隊在外海進行封鎖。德國海軍部為了補給它和列托─佛貝克,特地派出一艘假冒丹麥船隻的補給船,從德國本土萬里迢迢運來補給。不幸的是德國海軍密碼被英國破譯,英國海軍戒備森嚴,「哥尼斯堡」號無法突圍會合,補給船反而在近岸處被英國巡洋艦擊毀。但是英國海軍的本位主義在此顯露無遺,德國補給船在被攻擊後衝到岸邊,沈在不到10公尺深的水裡,大部份的結構體都還露出水面,英國巡洋艦就認為大功告成,得意洋洋地走了,沒有把它徹底破壞。德國人馬上進行打撈工作,雖然船體無法修復,她上面的大部份補給品,包括要運給列托─佛貝克的新式步槍和彈藥、機槍、野戰砲通通都被打撈起來,在清理後仍然功能如新,在日後讓許多英國士兵對自己的海軍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英國海軍對自己分內的事還算盡職。在這段期間,他們把原本巴西在英國船廠定製的三艘內河砲艇(類似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的裝甲砲艇monitor)接收過來,從英國經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彝士運河一路拖到東非。由於它們吃水很淺,可以進入三角洲的水道,然後再配合飛機觀測彈著,對「哥尼斯堡」號展開砲轟。英國海軍的運氣還不錯,在經過兩天的交戰後,它們把「哥尼斯堡」號擊沈了,自己只有一點輕傷。但是本位主義再度發生效用,英國海軍看到「哥尼斯堡」號沈沒,接著就興高采烈地收兵。德國人卻努力地進行打撈工作,把「哥尼斯堡」號上的10門105mm的砲以及彈藥都撈起來,同樣地在日後作戰有很大功用。「哥尼斯堡」號雖然被擊沈,卻充分地發揮了吸引英國軍事力量的效能;在整個255天的封鎖期間,英國海軍派出多達27艘的艦艇來擔任封鎖的工作,這些艦艇共消耗了38,000噸的燃煤。

  同時,在德屬東非和比屬剛果交界處是非洲第二大湖──坦干尼卡湖。德國人在開戰時制敵機先,把兩艘渡輪改裝為砲艇,把湖上的比利時和英國船都轟得片甲不留,掌握了整個湖的控制權。英國人為了制衡,從英國本土一樣也是萬里迢迢地運來兩艘小汽艇,從非洲西岸沿剛果河上溯,再用火車、拖拉車和牛力車慢慢地由陸路運到坦干尼卡湖。他們的運氣也很好,跟德國船交戰時竟然毫無半點損傷,並且擄獲兩艘改裝砲艇,把湖面控制權又奪回來。

  英軍攻勢

  到了1915年底,在英屬東非方面的英軍指揮官被撤換,改由南非出身的司瑪特將軍接任。他在1916年3月初就展開攻勢,並且不顧雨季的問題,步步進逼,到了8月底就攻佔了德屬東非北部的「中央鐵路」。在紙面上,這個是極大的勝利,因為不但這個地區是德屬東非大多數人口集中的地區,跟歐戰方面要打上幾個月才能進佔那麼幾碼的情況相比,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在實際上並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