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了伤疤,不忘疼
��于研发能力的强大,而且在于在研发上的执著。

  当年,代理业务虽然受到了限制,但发展空间依然不小。华为在jk1000上遭遇的挫折,让很多人更为怀念之前做代理业务的幸福时光。然而,任正非并没有被代理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也没有被研发遇到的困难所吓倒,依然加大研发的投入。

  cc08局用交换机的面世,是华为坚持研发的成功,也是华为涅槃的关键。

  在华为发展史上,既有像李一男那样星光熠熠的jīng英人物,被铭刻在企业发展历史上,也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因为偶然的闪光而被华为人铭记在心。

  在外界看来,华为是一家颇为封闭的公司,很少见诸媒体,但其内部开放度并不低,那些拥有才能的普通人,并不缺少一飞冲天的机会。这也是华为能够始终跟上时代cháo流的原因所在。

  在华为程控机研发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位普通员工,在研发部门全力以赴地开发jk1000的时候,他已然发现了交换机的发展走势,并在数字交换机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此人叫曹贻安,是华为生产线上的工人。他对交换机发展走势颇有研究,坚信数字交换机将成为市场主流,因此屡次向任正非建议,希望加大对数字交换机的研发。任正非当然不会完全信任一名普通工人,但他也不会因此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在曹贻安的建议下,任正非同意由他负责启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

  华为是一家重视人才的公司,而且不以学历衡量人才,只要你有能力,就不愁发展。很多像曹贻安这样的普通工人,因为其卓越的见解和不凡的见识,获得了公司的认可,成为公司发展某个时点上的弄cháo儿。

  当jk1000失败后,华为正式转向数字交换机的研发,而此前由曹贻安负责的数字机部为进一步研发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曹贻安的先见之明,华为由模拟程控交换机向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转换就不会那么顺利,也不会那么迅速。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华为来说,时间的确意味着“生命”。

  外界知道曹贻安的人不多,新华为人也很少了解这样一位人物。然而,正是无数像曹贻安一样的无名英雄,为华为夯实了发展的根基。

  曹贻安的见识不凡,在他的推动下,华为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自主研发并非如此简单,以华为当年的研发实力,注定在这条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据说,因为不了解交换机规范,研发人员人手一部“红宝书”。所谓“红宝书”,其实就是一本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由于封面是红sè的,被华为研发人员称做“红宝书”。

  我们可以说华为研发人员勤于学习,但在当时,由于大部分研发人员在交换机研究上都是半路出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随身带着一本“红宝书”的。由此不难理解,曹贻安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工人,升为数字机部的项目经理,甚至是交换机产品部的副总工。

  华为虽然大肆招兵买马,但在cc08交换机上的进展依然很慢。事实上,当年华为不仅缺乏足够的研发实力,在研发管理上也没有经验。由于华为的客户关系做得非常不错,当cc08尚在研发过程中的时候,已经与浙江义乌方面达成协议,将在那里开局。为了赶进度,负责硬件布线的人员已经开始布线了,而原理图居然还没有设计好。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颇为尴尬的局面,研发人员不断地修改原理图,硬件工作人员只能跟着不断地修改布线。

  按照研发部的规划,cc082000门数字交换机的样机应该在1993年春节前完成,但实际进度远远落后于规划。

  产品迟迟不能面世,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任正非虽然不断地鼓励研发人员,其实内心深处的压力非常大。在私下里,他对身边的人表示,cc08研发如果失败了,他只能跳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