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东方要亮,西方也要亮
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但并不是说任何一家企业都适合开展国际化业务。以华为为例,如果不是因为身在通信产业,它即使能够走上国际化之旅,恐怕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当年,华为以代理起家,利润极其丰厚,如果不是国家通信政策发生极大变动,华为很可能就在代理业务上一直做下去了。由于国家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让国际通信巨头轻易地打入了中国市场。面对压力,华为不得不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为日后的腾飞埋下了伏笔。后来,受21世纪初it危机的影响,华为不得不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以期分散和摆脱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被迫”走上了大规模国际化之路。可以说,正是因为通信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产业政策变动较大、行业风险也很大,华为才会成为国际化的急先锋。

  (2)中国的人口红利

  国际化的优势是通过全球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力成本极低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人口红利。对企业来说,低人力成本同样是企业的一大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在国内并不明显,只有放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凸显出来。

  在通信市场,华为相较于国际通信巨头,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管理水平都不占优势,要想赢得竞争,只能凭借低价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华为才会将市场逐渐转向国际,通过全球资源配置,将低人力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2000年以前,华为一直处于发展的高速通道,但在2000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的将近三年时间内,华为一度陷入停滞。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加大了国际化的力度,并在2003年年底重新走上了“快车道”。

  (3)领导人的魄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太过强tiáo个人的作用并不妥当。但不可否认,在企业发展的转折关头,通常都是由企业领袖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的。华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任正非的魄力和视野居功至伟。

  20世纪90年代初,华为在国内市场还未站稳脚跟,但任正非已经非常难得地指出:将来不会有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的电信设备商,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是国际标准化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视野,华为才会在1996年就开始国际化布局,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俄罗斯市场,华为蛰伏4年之久,如果没有任正非的鼎力支持,很可能坚持不下来。

  (4)立足本土市场

  关于华为国际化有句名言——“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以为华为在国内市场发展不好,才会考虑向国际市场发展。实际上,当时全球爆发了it危机,通信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国内市场整体萎缩,华为为了保证整体业务的规模,提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持,是不可能占据国际市场的。

  其实不难想象,以华为在俄罗斯的经历而论,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良好业绩,凭什么支撑4年时间?中国企业各方面的实力远不如国际巨头,这就注定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据守国内市场的话,国际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像华为这样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由于执行低价策略,利润空间也是很小的。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亏损的泥潭。2005年,风头正盛的华为申购英国的马可尼公司,但华为当年1~5月居然还亏损了2 8亿元。以这样的业绩,如果放弃国内市场的话,国际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因此,企业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各种必要的条件。华为志向远大,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扎稳打,逐步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经过多年发展,华为的海外销售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