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很多优秀企业家身上,我们能看到某种近乎于偏执的jīng神。有的人对技术情有独钟,热衷于产品创新,比如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和英特尔的戈登·摩尔;有的人对未来充满恐惧,危机感促使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关注着周围环境的点滴变化,比如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和华为的任正非。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危机感,任正非才能敏锐地察觉到it危机的来临,以《华为的冬天》向华为人和中国企业发出了警告。

  每天想的都是失败

  安迪·格罗夫认为,面对不可预知而快节奏的未来世界,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任正非也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我所有的恰恰是危机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存活下去。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也是历史规律。”

  这种接近偏执的危机哲学,让英特尔和华为有惊无险地渡过了一个个危机,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成了竞争对手的噩梦。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这么评价并不是一种贬低,而是一种基于历史的客观评述。

  通常来说,危机意识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跨国巨头们也是经过多次危机后,才慢慢培养起惊人的危机感,以保证自己能在危机来临前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改革开放算起,就算是最早一批成立的企业,也不过34个年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培养成跨国企业上百年才形成的危机意识,是一种强求。而且,在这34年中,中国并没有经历过特大的危机。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bào对中国市场冲击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2003年的“非典”的影响,世界三大经济组织都认为不应夸大“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当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了10%,可见“非典”的影响并不大。

  而感受更深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或许才是中国企业遭遇的第一次危机。

  因此,在2008年之前,中国企业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当然也不可能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危机意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任正非说:“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该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这番话对中国企业界来说是振聋发聩的。很多国有企业的老板都警觉起来,他们完全相信任正非关于危机并不遥远而且一定会到来的判断。邮电部门的老总们也都诚惶诚恐起来,将任正非的讲话打印出来,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让大家学习,写心得,希望将危机意识guàn输到每一位员工心中。

  于是,企业界将《华为的冬天》看做中国危机战略的开山之作。因为有了任正非的警告,很多企业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2002年下半年,电信运营商普遍收缩了战线,并且缩减了2003年的预算。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华为的冬天》拯救了一大批中国企业。

  打破淤泥沉淀层

  很多时候,危机本身并不可怕,但由于人们在危机面前乱了分寸,由天灾引发了人祸,这才是危机产生危害的根本。

  审视那些在危机中崩溃的企业,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