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加州理工学院-1
�亚之行中,他在圣加布里埃尔山威尔逊峰上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晴朗天空、干净空气和合适的建筑——天文学家称为“便于观察”的地方。他没有钱盖新的天文台,也没有能力雇研究人员。不过,他有雄心壮志,他的座右铭是“干,就得有个样子”。他具有实现大目标的非凡能力。

  与多数美国科学家一样,海耳非常欣慕霍普金斯大学的成功。成立于1876年的霍普金斯大学彻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它仿效德国大学的模式,在教师中强tiáo学术研究,提倡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在教学中引进了研讨会的形式,即一小组学生在教授的帮助下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学校的目标是指导研究生如何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一点上,德国体制成效卓著。对科学研究进行理性的培养同样也引起了一些实业家的关注。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有感于霍普金斯大学取得的成就,为新的芝加哥大学提供了资金。只要有钱就能开办学校,举国上下日益尊重科学,钱也容易筹集了。海耳也许设想,自己在西海岸能够创建一种新的科学机构。他运用其他学科的工具来研究天文现象,并且著书立说创立了他所说的新天文学,这使他在科学界声誉鹊起。他在1899年写道:“新天文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天文学家本身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他们需要和物理学家、化学家通力合作。”他觉得可以在帕萨迪纳实现他这一合作研究的理想,并着手开始工作。首先,他说服当地一所职业学校斯洛普理工专科学校校董会,取消了基本技能的培训课程和艺术课程,转而强tiáo工程本科课程。在他的提议下,一位与他见解一致的朋友被选为校长。接着,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建设新的实验室,同时还开始寻觅科学研究的人才。

  海耳深谙其中之道。一些实力雄厚的基金会,如安德鲁·卡内基基金会和约翰·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向科研事业注入资金。但是金钱的分配并不是平均的;它们眷顾那些卡内基所称的“杰出人士”,也就是少数科技jīng英,这种人能够确保投资得到回报。如果jīng英能到帕萨迪纳来,那么金钱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如果没有像样的设施,海耳就无法吸引他们前来。而斯洛普理工专科学校只有一座空空荡荡的教学实验楼。他设法在校董会中煽动起一股扩建学校的热情,同时加倍努力地游说卡内基基金会在资助他的威尔逊天文台之外再投入一些金钱。

  同时,他把触角伸向科学界,瞄准了那些最优秀的人物。他最早接触的一个人是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现在的朋友,全美知名度最高的化学教师,阿瑟·阿莫斯·诺伊斯。

  诺伊斯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先辈是1630年来到马萨诸塞州定居的英国清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一位对历史和写作的兴趣远远超过赚钱的绅士。诺伊斯成长在小镇纽贝利坡,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照样被认为出生于名门。长大之后,清教徒的传统在诺伊斯身上日益显著。他的性格谦和——甚至有些羞怯。他尊重知识,反对炫耀财富,习惯于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学生们经常发现他在实验室里过夜,连吃早饭也不出门。

  诺伊斯对母亲感情深厚。在她的引导下,诺伊斯热爱文学。他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诗歌——鲍林记得不是现代诗歌,而是“优美的古典诗歌”——这令学生和同事们赞叹不已。诺伊斯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统一的,包括科学和艺术;他可以给朋友写一封关于热力学的长信,署名是“一位艺术家”。

  诺伊斯早年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但贫穷使他只能等到获得奖学金之后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一条19世纪50年代美国许多有志于化学事业的学生所选择的道路,到德国跟随大师们学习。他本想当一名有机化学家,但是在莱比锡他被jīng力旺盛、具有超凡魅力的青年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1深深吸引。

  1奥斯特瓦尔德(ilwald,1853—1932),德国化学家,因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研究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