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道箭是直的,还要知道弓是弯的
  冬天,让华为不至于在危机来临时乱了分寸;预言春天,则让华为在危机中时刻准备着,为公司的逆势扩张打下了基础。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危机当成企业发展的拐点,认为危机是企业发展的契机。

  华为同样如此,危机来临时,虽然压缩了业务线,但并没有收缩战线,而是通过埋伏、取经、结盟等方式,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赶超。

  埋伏:蹲守北京研究所

  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研发积累,是不可能在这个行业立足的。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华为还是一家实力不足的民营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如果说在cc08上的投入是为了生存,那么在北京和上海设立研究所,就彰显出了华为的远大志向。

  cc08研发成功后,华为研发部门tiáo整研发战略,开始考虑做交换机以外的产品开发,并为此成立了一个新的业务部门,主要做光传输、数据通信和会议电视系统。随后,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设立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主要做数据通信开发。曾经做过cc08万门机软件项目经理的刘平,于1996年出任北京研究所负责人。

  北京研究所虽然确定了数据通信的开发方向,但并没有明确的开发计划,因此研发人员几乎都闲置着。然而,任正非和华为总部并没有忽视北京研究所的工作,在投入上也没有丝毫懈怠。

  有一次,任正非到北京研究所视察,问刘平为什么所里人那么少。刘平表示由于数据通信做什么产品还没有确定下来,招了人也没事干。任正非闻言很生气,大声说:“我叫你招你就去招。没事做的话,招人来洗沙子也行啊!”

  任正非当然不是让刘平招人来洗沙子,以华为当年的财力,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钱任北京研究所挥霍。只不过在任正非看来,做研究工作当然需要积累,如果等到确定了产品研发方向再招人的话,就会因为缺乏积累而延误时机。

  更为关键的是,任正非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为了支持北京研究所的工作,在其仍然亏损期间,华为就耗资一亿元购买了一栋楼,又花了一亿元进行装修,作为北京研究所的研究和办公场所。

  随后,北京研究所招入大量研发人员。刘平安排大家先从事最底层的协议开发,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为此,北京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协议软件部,按照任正非所说的做“洗沙子”的工作。

  软件协议部开发出来的通信协议栈软件,后来成为华为数据通信开发平台,几乎所有数据通信产品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出来的。同样,通信协议栈也为华为由窄带向宽带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刘平回忆当年任正非的指示,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原本看似毫无意义的“洗沙子”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华为的业务线。

  即便在2000年通信产业的冬天来临时,华为依然坚持在北京研究所的投入,研究所的研发人员超过了一千人。

  当年,思科是数据通信领域的霸主,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其垄断。在中国市场,思科更是占据了数据通信骨干网90%以上的市场。西门子、朗讯等国际巨头都曾尝试切入数据通信市场,但一直难望思科项背。在这种背景下,华为作为一家中国通信厂商,敢于挑战思科的地位,勇气可嘉。

  得益于数年不计回报的“洗沙子”,华为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成功开发出了a8010接入服务器。接入服务器覆盖了数据通信和电话交换两个领域,电话交换是华为的主营业务,数据通信则是北京研究所的主攻方向。可以说,选择接入服务器作为开发方向,既迎合了产业发展的趋势,又充分发挥了华为的优势。

  相比较而言,思科的接入服务器容量偏小,兼容性也较差,而华为的a80